费县隶属山东省临沂市,地处沂蒙山区腹地,总面积1660平方公里,辖12个乡镇(街道)、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现有381个行政村、34个城市社区,93万人。费县毗邻临沂市中心城区,鲁南高铁、兖石铁路、日兰高速和5条国省道纵横境内,农村公路总里程3100余公里,通用机场加快建设,初步形成了集公路、高铁、高速、航空于一体的现代综合交通网络。2022年,费县全年实现生产总值501.9亿元,增长4.4%;城镇居民、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45224元和18809元。
费县流苏核韵乡村振兴示范区位于费县马庄镇西北部,项目区共涵盖核桃峪村、富民新村、联新村、牛角峪村、楼泉村、芍药山村、莲花庄村、大寨村、鱼林山村、东天井汪村、南天井汪村、西南峪村、北天井汪村13个行政村,人口户数为5147户,共计16413人,区域总面积为67397亩,其中耕地面积为29858亩。
山东省费县“流苏核韵”乡村振兴示范区位于费县马庄镇西北部,涵盖13个行政村,规划建设周期为三年,总投资21038万元。示范区构筑了“一核引领、一带示范、一区辐射”的空间结构,打造以流苏核韵古村为主体、通过交通主干道串联五个村庄的乡村振兴示范带,辐射周边八个村,重点打造万亩核桃园和流苏核韵古村,在乡村振兴示范带沿线村庄开展农事体验、观光休闲、康体养生等活动,逐步将示范区打造成为临沂农文旅深度融合体验区、鲁南休闲养生旅游目的地、山东省农耕体验研学营地。
一、实际效果
1.社会效益。通过实施示范区生产路改造提升项目,提高了农业生产机械化程度,促使当地农业产业结构升级,使农业由单一结构向多元结构发展,同时促进当地文化旅游、康养等高附加值第三产业的发展;道路修通后缩短了城乡之间距离,加强了城乡联系,方便了示范区内的剩余劳力进城务工、就业,增加了就业机会。
2.经济效益。通过引入核桃精深加工企业、引进优质先进的核桃加工生产技术和设备,进行核桃深加工,拉长核桃产业链,核桃产业提质增效,促使马庄核桃生产向良种化、规模化、标准化、商业化方向发展,通过实施收益类产业项目,每年可实现18万元的稳定收益,用于解决示范区村集体增收、帮扶带动脱贫户319户638人稳定脱贫。
3.生态效益。通过实施村内沟渠汪塘生态提升项目,示范区水生态得到修复,生态环境明显变好。通过开展病虫害集中防治、道路改造提升、沟渠汪塘治理工作,有效提高了生产效率,带动了周边地区林果产业的发展。林果的大量种植,不仅能净化空气,还能涵养水源,起到防止水土流失的作用,极大改善区域性生态环境。
4.可持续影响。示范区生产生活环境得到极大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方式得到有效提升,思想认识明显增强,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幸福感和满意度明显提升。延伸了核桃产业链,拓宽了示范区内农民增收途径。持续带动周边配套产业发展,促使农业产业、人文生态和乡村旅游有机结合,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二、建设成效情况
1.乡村产业全面发展。通过栽植核桃新品种、实施标准化管理、引进加工生产设备、安装农残检测仪,加快了核桃产业转型升级;通过实施道路提升、沟渠治理、村庄美化、垃圾分化处理项目,示范区内环境变得优美、道路变得畅通,吸引了更多的游客前来观赏“千年流苏树”,引爆了土山后旅游产业发展。
2.乡村建设有序推进。示范区内硬化道路12万平方米,打造休闲娱乐场所13处,安装路灯1382盏,修缮断壁残垣100余处。实施河道两侧加固、安装河道花池护栏、修建河道桥涵、建设溢流坝等工程,提升了河道安全设施,方便了群众生产生活。示范区新建便民服务中心1处、日间照料中心2处、文化广场4处,安装健身设施6处,村级公共服务水平得到提升。
3.乡村治理水平提升。探索群众便民用章“一次办好”、村务经济审批“一网通办”、村务村情监督“一码知晓”智治模式,有效推动社会治理重心下沉、基层事务办理效率提升、群众自治主体地位落实。建立基层社会矛盾调处化解“4355”工作机制,加大了矛盾化解处理力度,促进了农村社会和谐稳定,村级上访明显减少。
4.示范区村庄综合排名大幅提升。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项目的实施,示范区内村庄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极大提升了当地村干部干事劲头,区内13个村级党组织中有9个被评为“五星级党组织”,2021和2022年度综合考核排名均在前列。
针对农村群众办事跑腿多、村干部办理业务进门多、农村集体“三资”监管头绪多、村级事务留痕少、民主监督途径少“三多两少”难题,费县“流苏核韵”乡村振兴示范区以互联网为载体,以农村干部群众为主体,搭建“村情通”监管服务平台,选取群众用章、村务监督、政务审批等三项乡村高频事务和群众关注事项,探索建立“数字村务”智治新模式,运用数字技术赋能乡村公共服务,做到“一章通办大小事、一网审批经济事、一码纵览全村事”,实现了“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服务零距离、管理无盲区”,有效推动社会治理重心下沉、基层事务办理效率提升、群众自治主体地位落实,打通了服务群众“最后一百米”,提升了乡村治理精细化、智能化水平。
一、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推行公章智能化管理,实现群众用章“一次办好”。开发应用智能公章系统,实现了村级“证明专用章”线上办理,并出台《智能印章管理使用办法》,明确了使用范围、办理流程、办结时限等,将为民服务、社会事务、民生保障、公益服务等18类68个事项列为用章清单。完善镇村便民服务大厅(中心)建设,开设村级“智能公章”使用窗口,示范区13个行政村均配备了智能公章机。全面梳理村级社会事务办理权限,分类归集为8个办事程序,通过“村级管理员指纹登录、申请用章→机器拍照上传材料、村支部书记远程初审→审核通过、加盖印章→自动拍照复审、后台监管”四个步骤,全程在线办理用章事项。
(二)推行重大事项在线审批,实现村务审批“一网通办”。搭建村情通“一网通办”监管服务平台,完善“互联网+村级政务”服务体系,推行村级重大事项、经济事务、公共资源交易、招投标等审批事项联动审批监管,推动“最多跑一次”改革向村级延伸。马庄镇依据县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管理办法、县农村集体“三资”管理责任追究办法,建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三资”信息化台账,录入平台动态管理,审批全程线上办理。
(三)推行村级事务“码上公开”,实现村务村情“一码通晓”。依托村情通“一网通办”监管服务平台开发“码上公开”系统,设置党务、村务、财务、服务流程等9个板块,涵盖党建政务、重大决策等7类35项流程和主题党日、财务收支等27项事务的公开清单目录,每月的公开日进行集中公开。每个村居生成一个“村情通”二维码,群众通过手机扫描“村情通”二维码,可实时查看村级“三务”公开情况和小微权力清单内容,并建立反馈落实机制,打造了群众“指尖上的公开栏”。
二、经验启示及推广价值
一是汇聚了乡村治理合力。村情通“一网通办”监管服务平台联通农业农村部门、乡镇政府、村级自治组织和基层群众,搭建起联系服务基层群众的“桥梁”,有效调动了三方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能动性,实现了从单一行政管理向多元主体治理的转变,推动了治理重心下移,提升了共建共治共享水平。
二是提升了基层服务效能。推动“互联网+政务服务”向乡村延伸,使群众用章、村级事项审批摆脱时间、空间的限制,基层管理服务方式发生革命性变化,有效提升了乡村治理服务效能,降低了群众办事成本。
三是促进了农村和谐稳定。“码上公开”拓宽了农村“三务”监督渠道,群众自治主体地位得以落实,使监督看得见、权力管得住,真正“给了群众明白、保了干部清白”,小微权力运行和“三资”管理更加规范透明,党群干群关系更为融洽,农村社会更加和谐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