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情况
建设成效
经验做法
吉林省和龙市乡村振兴示范区
吉林省和龙市
乡村振兴示范区
基本情况
建设成效
经验做法
示范区宣传片
牢记总书记嘱托 奋楫笃行向振兴

吉林省和龙市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支持欠发达革命老区乡村振兴示范区总面积3603.56平方公里,辖5个镇56个村,总人口33820户81169人,朝鲜族占51.5%,是典型的边境少数民族聚集区,森林覆盖率87%,有“八山一水半草半分田”之称,耕地多为丘陵山坡,主要农作物以水稻、玉米、大豆为主,在产业发展、村庄基础等方面领跑全市。2022年6月,省财政厅向和龙市下达了2022年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支持欠发达革命老区乡村振兴示范区项目资金4000万元,投入到示范区建设。同时,在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的撬动下,和龙市投入整合资金和一汽帮扶资金34282万元,用于示范区内100个项目建设。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和龙市绿色、有机、农产品产量比重达42.6%,优势特色农产品产值达3.27亿元,示范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4796元,同比增长7.5%,产业聚集效应更加突出,制约可持续发展的瓶颈问题得到有效破解。

示范区内拥有优良的空气质量和优质的水资源,是全国首批33个生态示范区之一,境内地表水资源较为丰富,森林覆盖率87%,被誉为“天然氧吧”。400平方公里平岗绿洲是著名的有机水稻之乡,拥有着“上下天光,一碧万顷”的生态农业景观,青山绿水滋长的养生食疗资源,现正在塑造“世界林下参之都、中国地窖辣白菜之乡、皇家贡米之乡、长白山下有机蔬菜基地、全国冰泉鱼之乡”五大品牌,打造国家绿色有机食品基地。

头道镇延安村综合体全貌
龙城镇和南村村容村貌
示范区人居环境
头道镇延安村村容村貌
示范区宣传片
和龙之桑黄·世界之桑黄

和龙市在示范区创建过程中,秉承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原则,以发展产业带动乡村振兴。重点结合每个镇实际情况,以示范区建设为重点,有效的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带动群众致富增收的长效机制。打造“文旅融合+绿色产业”模式,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与建设桑黄特色产业小镇、和美乡村等项目结合起来,深入推进示范区建设与“五大振兴”耦合联动,全力创建高质量发展的乡村振兴示范区。

一、人才集聚效应更加显著

依托中国工程院院士李玉主导的团队技术支持,着力解决质量效益、标准化生产、育种管理等核心问题,特色农业技术完成积累,参与《吉林省中药材标准》和《中药炮制规范》桑黄篇目标准制定,科技“护城河”持续巩固。先后与延边州农科院、延边大学、长春中医药大学、吉林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等达成项目研发合作。

二、乡风民俗文化更加繁荣

深入挖掘抗联红色文化、朝鲜族民俗文化以及渤海国历史文化,建设贯通“平岗平原”稻田农家、易地搬迁新居、金达莱民俗村、桑黄小镇、一汽小镇全线的旅游示范带。民俗食品加工业规模不断扩大,元池蔬菜成长为产值1800万元规模的产业化龙头企业。

三、生态循环体系更加高效

以桑黄特色产业为中心,绿色标准化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立足国家级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区、省级现代中药材产业园、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先试支撑体系建设试点县等平台优势,不断推陈出新,桑黄酒、桑黄灵芝粉、桑黄灵芝精、人参茶饮等创新产品走出和龙。

四、组织引领步伐更加矫健

发挥革命老区组织优势,采取“党支部+村集体经济组织+新型经营主体”模式,打造4个“中心村”党委、创建4个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省级示范村,引领党员干部和村民积极参与和支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

五、多项效益成果更加明显

社会效益,示范区域内特色产业带动就业人数增加564人、农村集中供水率达99.48%、农村卫生厕所普及达7896户、生活污水集中处理覆盖22村、生活垃圾集中处理率达100%,整体优于全市平均水平。经济效益,示范区域内乡村产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水平明显提升,培育发展1个特色产业;示范区域内农民收入增速显著高于全县平均水平。生态效益,发挥无药无肥种植和废弃枝丫柴培育优势,进一步减少示范区内自然资源消耗、利用菌类微生态发酵技术生产农业有机肥,降低生态环境损害,建设绿色循环优质高效示范区特色产业。可持续影响,在乡村振兴工作中探索出1条“党建+示范区”建设的成熟经验做法,获得省政府分管领导的肯定;总结形成了具有较大影响的乡村振兴工作案例,并在省乡村振兴工作简报上刊登,供各地学习借鉴。

头道镇清湖村桑黄基地建设完毕全景图
八家子镇南沟村群众就业务工图
龙城镇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支持欠发达革命老区乡村振兴项目宣传标示牌、标语
吉林省和龙市加强项目储备 创新项目管理 高质高效完成示范区项目建设任务

和龙市在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支持欠发达革命老区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过程中主动作为,积极履职尽责。一方面依托专业部门,采取有效措施做好示范区项目谋划;另一方面组建专业团队在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项目论证、申报、立项、实施全过程严格管理。规范资金拨付流程、完善项目档案管理,采取单位自查、定期抽查、专项检查等方式进行现场监督检查,加强项目建设的督导检查力度,切实提高项目资金使用及管理效率,确保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项目按时限要求高标准、高质量完成。同时,充分发挥示范区项目的引领带动作用,聚焦绿色发展,绘就多彩画卷,推动示范区全面振兴。

一、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适度超前储备项目,多措并举谋实项目。一是压紧压实责任,持续扩大项目“储备池”。开展项目谋划“擂台赛”,邀请行业专家把脉会诊、点评打分。通过专题会议推进、专班人员督导、缓慢项目督办,倒逼全市重点项目谋划工作推向深入。由市发改局项目中心统筹调度项目谋划和储备情况,确保项目储备符合政策、符合规律、符合规划。二是做深做实项目前期,不断提高项目前期成熟度。围绕可行性研究报告、土地指标落实等前期环节,加快推进项目前期工作,争取获得更多专项债、中央预算内投资等各类政策性资金。三是破解项目瓶颈,强化项目要素保障。一方面,加强项目用地保障,主动对接项目建设单位,组织开展上门服务,指导用地报批等工作,助推项目按计划落地开工。另一方面,抢抓政策窗口期,积极争取上级和本级项目前期工作经费,推动项目早建成、早投产、早达效。四是协同推进,加强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建立发改、财政、自然资源、住建等部门联席协作机制,全力做好政策、土地、资金等要素保障。创新实行上年四季度谋划,本年一季度立项、二季度全开、三季度抢建、四季度收官的“五个季度”项目推进机制,实行清单化管理调度、图表化压茬推进、节点化督查通报等工作机制,强推项目快开、快建、快投。

(二)组织引领大步向前,突出特色创新发展。一是充分发挥党组织引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作用,采取“党支部+村集体经济组织+新型经营主体”模式,在示范区打造4个“中心村”党委,联建周边23个行政村,破解各村小打小闹、抗风险能力差的发展难题。二是积极探索“党支部+企业”联建共建模式,全力建设八家子桑黄小镇,以国有企业为主体,脱贫群众和国有林场职工组建的延边兴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为龙头,推进桑黄产业快速崛起。三是进一步扩大绿色标准化产业规模,以桑黄特色产业为中心,逐步拓宽生态产业覆盖面。大力扶持大阳参业等优秀市场主体,带动灵芝、林下参等林特产品加工产业发展,和龙林下参芝抚育系统入选第六批国家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目录。

(三)多方共建农民受益,激发群众内生动力。一是组建人才队伍。协同中国工程院李玉院士团队与延边州农科院、延边大学、长春中医药大学、吉林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等达成项目研发合作,建立农民实训基地,打造“沉浸式”研学基地17个,接待延边大学等500余名学生前来学习。“和龙菌艺工”成为知名劳务品牌,全市有6人获批全省首批乡村优秀人才和高级职称。二是打造“企业+村集体+脱贫户”经营模式。以食药用菌专业合作社、桑黄栽培专业户为抓手,培养一批爱农业、懂农业、干农业的专业技术农民。通过土地流转租赁、参与运营就业、利润统筹分配三种方式,累计设立就业岗位400余个,带动4892名脱贫户增收。其中长期管护工人30多人,切实增强了农户自身“造血”能力。三是建立科技创新、示范推广和人才培养服务平台。依托吉林农业大学李玉院士团队,通过零距离对接、零时差指导、零门槛服务,打通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服务、技术推广的“最后一公里”,利用“以工代赈”有效载体,由专业人员带动村民共同参与项目建设,拓宽农村就业渠道、持续增加农民收入。建立科技小院,建成“科技兴农、产业开发、科普教育、农民培训、人才培养”相结合的基地,让更多的农民在应用科技过程中不断受益。

二、经验启示及推广价值

(一)团结“一个核心”,融入高质量发展大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和龙市在项目建设工作中加强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党委核心领导作用和协调各方优势,牢牢把握重点事项决定权,推动党的主张和重点决策转化为战略目标、工作举措、广大干部的自觉行动和项目建设的实际成效。“好项目决不能坐着等”,对于确立的重点项目,积极争取各类资金支持,同时利用好各级资金投入、国家专项债券、信用授贷等资金来源实现“应上尽上”。同时安排市财政本级资金提前为成熟项目做好项目规划、可研、立项等前期工作,形成“项目等资金、钱到即开工”的良好格局。

(二)抓实“两个举措”,提高示范区建设动能。抓实“党建引领举措”,5名市委常委牵头包示范区镇,32名市级领导牵头包示范区村,“一级带着一级干、一级做给一级看”形成示范。打造4个“中心村”党委,联建周边23个行政村,发展民俗旅游、桑黄种植、肉牛养殖等产业。创建4个省市级村党支部领办创办合作社示范村,探索“党支部+企业”联建共建模式,建立正科级领导牵头的“特色产业工作专班”,全程负责产业振兴工作推进。在示范区建设工作中落实“吹哨报到”机制,财政、乡村振兴、农业农村、文广旅等部门和革命老区建设促进会围绕示范区建设资金保障、使用监管、现场工程建设等工作常态化调度,直击问题、重点发力、全程跟进,发改、自然资源、林业等9个行业部门对工程占地、边界确定等工作分工负责,保证项目建设进度和质量。

(三)强化“三个意识”,推动项目快速落地投用。一是强化“超前意识”,以问题短板为导向,创新实行“五个季度”模式,推动项目快入、快开、快建。二是强化“规划意识”,和龙市结合革命老区资源优势,重新定位和调整产业发展布局,着力在示范区打造产品加工、商贸物流、研发检测、文化旅游“四大板块”。三是强化“服务意识”,建立重点项目专人联系制,示范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和特色产业工作专班常态化下沉一线,精准对接项目需求,提高服务效能,合理采取并联推进的方式加快项目建设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