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情况
建设成效
经验做法
湖南省张家界市桑植县帅乡故里农旅融合乡村振兴示范区
湖南省张家界市桑植县
帅乡故里农旅融合乡村振兴示范区
基本情况
建设成效
经验做法

桑植县地处湖南省西北部、澧水上游、武陵山脉北麓、鄂西山地南端。县域总面积3474平方公里,辖23个乡镇、299个村(居),总人口46.1万。桑植县1986年被列入国家重点扶持贫困县,2002年被确定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联系县,2006年被国务院确定为比照享受西部大开发有关政策县,2007年被国务院确定为比照享受民族自治地方优惠政策县,2011年被国务院确定为武陵山连片特困地区县,2017年被列入湖南省深度贫困县,2019年脱贫摘帽,2021年被列入湖南省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

湖南省桑植县帅乡故里农旅融合乡村振兴示范区(以下简称“示范区”)位于桑植县东南部,包括洪家关白族乡、刘家坪白族乡、瑞塔铺镇、空壳树乡4个乡镇的16个村(居),涵盖255个自然村寨。

示范区建设坚持以农业农村现代化为总目标,以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为总方针,以实施乡村振兴示范建设行动为重点和抓手,通过大力开发陈家坪村桑植民歌寨,打造洪家关、刘家坪、空壳树等一批特色乡村旅游精品线路,联通张家界核心景区,建设一批示范性红色教育培训基地、农业旅游聚集区和乡村旅游产业园区,全力打造“文旅融合示范区、红色旅游样板区、茶旅融合示范区”,努力建成全国革命老区乡村振兴示范样板。

桑植县帅乡故里农旅融合乡村振兴示范区区位图
示范区宣传片
桑植县示范区建设项目形象宣传片

示范区建设成效显著,建设期间更是荣获1项国家级、6项省级荣誉成果。

产业发展深度融合。聚合红色旅游、绿色生态和多彩民俗资源,通过红色文化产业园和教育基地、稻油茶叶产能基础配套、农业观光科普园等10个建设项目,促进产业深度融合发展。

洪家关红色文化教育基地项目——红色文化雕塑

刘家坪乡新阳村红色文化产业园项目——生态蔬菜体验基地

截止2022年底,示范区创造农业产值达1837万元,收获村集体经济124.9万元,接待乡村旅游297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6.17亿元,吸纳返乡创业575人,带动就近就业2200人,示范区脱贫人口经营性净收入增幅达12%。

基础设施极大提质。聚焦群众“急难愁盼”农村饮水和交通建设短板,实施6个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不断增进民生福祉。

空壳树乡虎形村生态停车坪建设项目——生态停车坪施工中
空壳树乡虎形村生态停车坪建设项目——生态停车坪
空壳树乡陈家坪村便民桥改造项目——群英桥改造中
空壳树乡陈家坪村便民桥改造项目——群英桥
瑞塔铺镇东旺坪村稻(油)配套设施建设项目——产业路
瑞塔铺镇东旺坪村稻(油)配套设施建设项目——便道
瑞塔铺镇东旺坪村稻(油)配套设施建设项目——便道
瑞塔铺镇东旺坪村稻(油)配套设施建设项目——全景
瑞塔铺镇东旺坪村优质稻(油)产能配套建设项目——大米加工厂

示范区内共新建蓄水池5个,铺设供水管网3000米,水沟治理整修5500米,农村集中供水覆盖率稳步提升至93.84%;整修加固桥梁4座,建设生产便道16750平方米,新(改)建道路124.9公里,彻底解决示范区16个村群众出行问题,极大改善了周边10万人通行。

人居环境极大改善。紧紧围绕人居环境整治,大力开展厕所革命、“四清一提”、农村垃圾处理、污水治理、村容村貌改造等行动。

刘家坪乡新阳村人居环境整治项目——一角
刘家坪乡新阳村人居环境整治项目——一角
瑞塔铺镇民居环境整治项目——美丽屋场施工中
瑞塔铺镇民居环境整治项目——美丽屋场小菜园
瑞塔铺镇民居环境整治项目——美丽屋场改造
瑞塔铺镇民居环境整治项目——环境整治一角

示范区年度内户厕改(新)建850户、公厕改(新)建20个,整改问题厕所177个;清理农村生活垃圾3999万吨,建成乡集镇污水处理场8座,创建“美丽庭院”1620户、“美丽屋场”27个,示范区内8个村生活污水集中处理,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3.2%,示范区人居环境极大改善,村容村貌大幅改观。

【典型1】探索创新示范区建设“3426”工作模式

“3426”工作模式,即在项目选点上“四有优先”、群众参与上“四自模式”、资源整合上“四共并举”三个四做法,在建设原则上做到“六个坚持”、项目推进上实行“六大机制”两个六的工作模式。

一、主要做法及成效

项目选点“四有优先”。一有民意基础,对群众积极性高、参与度高的区域给予优先考虑;二有建设基础,在生态环境、人文景观、产业集群等方面上有一定基础的区域给予优先考虑;三有适当规模,符合乡村规划,有集中连片的农户或一定特色产业发展基础的区域给予优先考虑;四有组织保障,驻村帮扶单位和基层党组织两支力量,具有较强的领导力、战斗力、凝聚力、影响力、执行力的村给予优先考虑。

群众参与“四自模式”。屋场会谈,共商自选项目“金点子”;多维聚力,创新自愿筹资“好方子”;乡村管家,探索自主管理“新路子”;齐抓共管,谋划自觉维护“妙法子”。

资源整合“四共并举”。层级“共商”,精准定项;统筹“共建”,形成合力;民主“共治”,长效管理;效益“共享”,群众受益。

瑞塔铺镇东旺坪村公益彩票金项目建设——村民共商会

建设原则“六个坚持”。一是坚持点线结合,合理布局;二是坚持规划先行,突出特色;三是坚持示范引领,梯次推进;四是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五是坚持实际出发,群众自愿;六是坚持文化铸魂,彰显魅力。

项目推进“六大机制”。一是项目建设指挥制;二是项目信息报送制;三是项目进度报送制;四是项目督查指导制;五是项目领导联系制;六是项目观摩讲评制。

二、经验启示及推广价值

要践行乡村振兴为农民而兴、乡村建设为农民而建。要坚持乡村建设为农民而建,落实农村“一事一议”制度,让人民群众主动参与、积极参与、真正参与,真正成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乡村振兴的主力军。

以多元化投入机制确保乡村振兴战略落地实施。要优化农业农村的投资环境,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引导撬动金融资本、民间资本和社会资本投入乡村振兴。

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有效激发群众自治活力。以设施项目受益群众为主体,充分发挥村民自治职能,建立健全次日管理制度,跟踪资产管护落实情况,确保相应项目发挥应有效益。

【典型2】建强“四链”推进村集体经济发展

湖南桑植县紧抓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支持欠发达革命老区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契机,探索出村集体经济发展“四链模式”,推动示范区产业与村集体经济高质量融合发展。

一、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创办“产业媒婆站”,畅通双向对接链。一是汇集“有市场”的资源。将优质企业的市场资源、行业部门的政策资源、金融机构的信贷资源汇集在“产业媒婆站”里,并向示范区村级组织广泛推广,为村企产业合作牵线搭桥。二是推介“有潜力”的项目。对示范区各村集体经济现状、资源优势和项目情况进行研判,梳理组织基础好、市场前景好、有合作需求的村级集体经济产业项目,开展“揭榜招贤”向企业或能人进行推介,实现资源盘活和效能提升。三是打造“面对面”的平台。示范区每月举办一期“产业沙龙”,精选一批优质市场主体及产业项目进行集中推介,推进村级组织和企业自由对接。2022年以来共举办7期产业沙龙,推介10个企业产业项目、3项助农信贷产品,14个村实现项目对接。

(二)建立“对接模块单”,延伸优质服务链。一是制定“项目菜单”。示范区对效益好、可复制的“村企合作”产业项目开展常态化跟踪,深入剖析利益链接机制,总结畜牧养殖、特色种植、资产经营等15个典型案例形成“项目菜单”,引导村级组织学习借鉴和对接资源。二是用活“政策清单”。通过梳理汇总各行业部门的扶持政策,整理列出优惠政策清单,有针对性的向相关企业和村级组织宣传推荐,用好政策资源。出台《关于成立村级劳务服务有限公司的指导意见(试行)》,示范区内已相继组建村级劳务公司3家,按照规定承建200万以内农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通过实施以工代赈项目、产业分红等方式,联农带农水平大幅提升,带动就近就业2200人,示范区脱贫人口经营性净收入增幅达12%。三是开出“问题诊单”。建立包片指导制度,县级层面选派指导组,逐乡逐村开展调研,因村施策推进问题整改、指导产业规划。探索“订单农业”模式,引导和组织企业、合作社与农户签订农产品购销合同,企业负责保价回收,降低市场风险,实现合作共赢,目前已有9家企业与示范区内村级组织签订长期订单。

(三)培育“火种孵化器”,激活内生动力链。一是培育火种农户。示范区积极探索“火种积分”制度,由村级成立火种积分管理委员会,将党员和骨干农户培育成“火种”,对其产业发展情况及带动成效进行“积分奖励”。目前,已在洪家关白族乡开展“火种积分”试点,取得良好社会成效。二是培育火种乡贤。各乡镇成立乡镇商会组织,开展“引老乡回故乡建家乡”活动,通过给予政策支持和重点扶持等方式,把在外优秀产业人才作为“火种”跟踪培育,激起“乡贤”回村创业热潮。目前已培育火种乡贤387人,旅游企业家陈兴旺回乡创办的民歌寨文旅项目更是成为桑植县新名片。三是培育火种企业。县委将“引企入村”作为示范区推进村集体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把对村集体经济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企业培育成“火种”,在项目申报、税费减免等方面给予重点倾斜。截至2022年底,示范区已吸纳返乡创业575人,培育火种企业18家,覆盖蔬菜种植、肉兔养殖、粽叶销售等领域,创造农业产值达1837万元,收获村集体经济124.9万元,实现旅游收入26.17亿元。

(四)打造“发展共生圈”,建立融合发展链。一是构建“利益共同体”。示范区大力推进“企业经营效益”与“集体经济收益”和“农户销售收入”深度捆绑模式,指导村级组织主动对接企业和动员群众,发挥好信息枢纽和服务平台作用,变过去农民的“单打独干”为“抱团发展”,做到“大河有水小河满”,让企业有利润、农户有钱赚、集体有收益。二是打造“特色产业群”。鼓励示范区村级组织根据本村资源优势,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的发展路径,打造“一村一品”。推进行业融合发展,通过成立行业协会等方式打造资源共享的产业集群,“桑植白茶”“桑植蜂蜜”“桑植萝卜”“桑植粽叶”品牌持续叫响,生态优质稻产业初具规模,大力推进示范区“三叶两材”及特色养殖产业发展,实现了群众“多元化”增收。三是创新“异地经济圈”。通过盘清示范区内各村产业资源和产业需求,鼓励各村之间联村共建、资源共享、产业联动、异地发展,实现互惠互利、合作“双赢”的目标。积极对接“长沙飞地经济产业园”内的入驻企业,通过入股分红和劳务协作等方式,发展村级集体经济飞地模式。

二、经验启示及推广价值

(一)激活基层内生动力,由“要我干”向“我要干”的转变。县级层面抓统筹和服务,乡镇层面抓宣传和发动,为村级组织自主发展提供全方位保障,激活基层组织和广大群众的内生动力,点燃广大群众“求变求富”的自主发展意愿。

(二)动员群众抱团发展,由“村里富”向“农民富”的转变。通过将集体收益和农户利益的深度捆绑,促使基层党组织把群众的利益放在优先位置,想方设法促进农户增收,实现村级组织和广大农户“共同富裕”。

(三)促进乡村全面振兴,由“被动型”向“主动型”的转变。以发展集体经济为撬动点,牵引出农村政治文化、民俗风气、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多维度变化,激发乡村内生发展活力,由依赖外来援助的“被动发展”向为立足自身发展的“主动振兴”转变。

(四)破解农业产业瓶颈,由“经营性”向“服务型”的转变。通过优化资源要素配置,把村级组织的平台优势转化为市场资源,在提供优质的服务过程中获得经济效益,推动基层党组织由经营产业向服务产业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