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邵阳市邵阳县地处湖南省中部偏西南,邵阳市西南部,辖21个乡镇场、419个村(社区),土地总面积2001平方千米,总户数23.55万户,户籍总人口105.82万人,常住人口73.11万人,是革命老区县,曾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纳入武陵山片区区域开发与脱贫攻坚重点县,现为湖南省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全县共有脱贫人口脱贫户32258户125720人;监测户3757户11631人。
湖南省邵阳市邵阳县红色农文旅深度融合乡村振兴示范区位于邵阳县西南端,以南源夫夷河河畔塘田战时讲学院对河村和黄亭市镇望江湖村为起点,双江口及资江源头小溪市梅州村为终点,确定塘田市镇、塘渡口镇、黄亭市镇3个毗邻乡镇共23个行政村,示范区面积29.4171平方公里、受益人口6.66万人。
示范区内第一产业以种植业为主,主要包括茶油、优质稻、药材、油菜、柑桔、花生、蔬菜生产等为主。第二产业以农副产品加工为主,主要有水果加工、豆腐加工、大米加工、麦芽糖、甘蔗糖制作等为主。第三产业以民宿、农家乐、餐饮、文化生态旅游为主。主要有塘田战时讲学院旧址、807及813军工厂工业遗产、西汉夫夷古候国旧址、猴王寨、猴王庙、天子湖国家湿地公园、望江湖蓝印花布非遗文化特色小镇、易氏宗祠,易家村、真如庵村古村落群等旅游资源。
一、项目实施效益
1.经济效益。邵阳县红色农文旅深度融合乡村振兴项目计划建设项目24个。项目集红色文化旅游、天子湖国家湿地公园风景旅游、革命传统文化研学为一体,带动示范区农民待续增产增收效益,项目建成完成后,实现油茶产业年收入1971万元;温室大棚年收入36万元;旅游预计年接待游客50万人次,收入约5713万元。
2.社会效益。示范区建设有力推动了邵阳县红色旅游和天子湖国家湿地公园景区发展,创造一条以生态环境来开发旅游,以红色旅游开发来促进乡村振兴的新路子。示范区项目实施,有利于推动邵阳县的旅游结构升级,形成新的旅游经济增长点;有利于群众生活生产条件持续改善,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有利于增加农民群众更多就业岗位和创业平台,实现门前就业创业增收;有利于乡村产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的提升,增加农民群众的幸福指数。
3.生态效益。项目建成后,邵阳县将形成一个集休闲、度假、娱乐、游览、美食、一、二、三产业经济廊道乡村振兴示范观光等为一体的生态旅游区,树立一个全新的现代绿色农村形象,增强该区域的水资源涵养功能,保护河域生态和植被,促进农业水面源污染和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改善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和群众的生活质量,提升区域城乡形象、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可持续健康发展。
二、示范区项目带动区域内乡村振兴情况
1.示范区项目推动区域内基础设施明显改善
全县按照申报规划重点完成了示范区内塘田市集镇沥青路、对河村通组公路硬化、望江湖村沥青路、塘田市红色旅游停车场、对河村红色文化长廊、望江湖桥梁改造、天子湖旅游码头、8个行政油茶林便道建设等项目,进一步完善示范区公益性设施,为推动示范区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2.示范区项目推动农村人居生活环境持续优化
示范区大力推动旱厕改卫生厕所行动,共完成改厕2000座。完成了对河村、蔡山团村美丽庭院建设和道路绿化、庭院亮化工程,完成了望江湖村内湖河岸生态修复工程和蔡山团村污水处理工程项目,改善了项目村院落公共环境,推动生态振兴,提升了居民幸福指数。
3.示范区项目推动五大振兴整体联动
产业振兴方面:大力发展油茶、优质稻、烤烟、生猪四大优质产业,着力开展对河村生态观光农业园、望江湖蓝印文化传承基地即蓝印布特色小镇建设项目、天子湖国家水上运动中心项目暨全国浆板赛竞技项目、霞塘云影视基地项目等,推动示范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人才振兴方面:举办了邵阳县首届人才发展大会,发布了18条人才新政,成立了十大乡村振兴顾问团,建立了湖南省职业经理人培训基地、湖南省邵阳县工匠培训基地,年内培训乡村工匠335人,让传统的土师傅变身现代巧工匠,实现施工“游击队”变换成为施工“正规军”。文化振兴方面:以文明创建为载体,以“四会”治村为抓手,健全示范区23个行政村村规民约,建立了新时代文明实践服务站,定期开展评选文明创建示范户和美丽庭院示范户,引导居民讲文明、改陋习、争先进、作表率。生态振兴方面:以示范区创建为契机,持续推进美丽村庄、美丽庭院建设行动,示范区共打造省级美丽庭院1个,市级美丽庭院2个,县级美丽庭院8个,乡级美丽庭院12个,持续推动厕所革命和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提升农村宜居宜业环境质量。组织振兴方面:以夯实农村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为重点,加强村基层党支部“五化”建设,以对河村省级党性教育基地和蔡山团村市级党建工作示范村为样板,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推行基层公共服务全程代办新模式,让居民足不出村办理好想办的事情,提升了群众的满意度和获得感。
2021年以来,邵阳县坚持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提升示范区23个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促进乡村振兴的“牛鼻子”工程,探索推动示范区各村与县城发集团下属公司资兴路桥合作,按照一村一公司的运作模式,全面成立由村级控股的股份制合作公司-村级振裕三农服务有限公司,县城发集团统一选聘3名区域经理到23个村指导村公司开展工作,形成了“国企搭台村企唱戏,合力发展示范区村级集体经济新模式”。2022年示范区23个村级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达525.5万元,村平均收入22.85万元,高出全县平均收入7.73万元。有力带动了全县村级新型集体经济发展,2022年全县419个村级集体经济经营性总收入达到6320.37万元,同比增长166%,获评邵阳市 2022 年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工作第一名。
一、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是突出统筹谋划,凝聚发展合力。坚持高位推动。邵阳县示范区成立由县委书记任组长、县长为第一副组长的领导小组,建立示范区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联席会议制度,抽调专人组建村集体经济发展联席办。出台《关于示范区组建村级振裕三农服务有限公司的实施方案》,制定示范区2022年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操作办法及三年行动规划。坚持示范带动。在示范区选出对河村等10个党建引领示范村,大胆探索多渠道创收和多模式经营。坚持考核促动。将示范区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纳入县“三重点”工作,月考核、月督查、月排名、月通报。出台《示范区村干部管理暂行办法》,将集体经济发展情况纳入村党组织书记、驻村帮扶工作队管理考核重要内容,建立示范区不胜任不称职村“两委”干部台账,共筛选3名不称职村“两委”干部,对其中1名进行调整撤换,2名进行分类帮教,极大地增强了乡镇村干部发展新型集体经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是突出创新驱动,激活发展潜力。创新增收路径。示范区23个村推广运用城发集团提出的发展壮大集体经济资本运营、生态农业、项目承接、劳务输出、屋顶光伏、腾笼换鸟、合力创业、全域旅游、网红电商、农机服务等10种模式,逐步形成多渠道、多类型、多元化发展的良性局面。创新建立村集体公司经营、群众入股分红的利益联结机制,实施“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模式,让农民分享产业增值收益。创新激励办法。县委在示范区推行“3+3+3”奖励办法,每年对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前3强、集体经济收入增幅前3强的村党组织以及为集体经济发展作出贡献前3强的个人进行集中表彰奖励。创新数字管理。邵阳县在示范区打造“数字村级集体经济管理平台”,探索建立村集体经济入账实时监测系统。
三是突出要素保障,增强发展动力。干部联村压担子。对2021年度示范区双龙、良山、双阳等3个村集体经济薄弱村,明确1名县主管部门领导和乡镇班子成员联点帮扶,开展精准业务指导。产才联动实底子。2022年5月,在示范区对河村塘田市战时讲学院旁成立了全省首个县级农业经理人培训基地和乡村工匠培训基地,打造邵阳县工匠品牌,举办培训班3期,为示范区乡村振兴培养150多名农村实用型人才。同时,在示范区大力实施“四雁”工程,引导乡贤参与乡村振兴项目30个,捐集资金3000万元,示范区23村实现全覆盖选派科技专家组团蹲点指导。资金聚合快步子。整合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和部分涉农资金,优先发展示范区村集体经济,严格实行“村账乡管”,强化资金监管。明确财政局、示范区乡镇党委政府对扶持资金全程管理,确保资金用在项目上;用好金融政策,对符合条件的集体经济发展项目,在增加授信额度、降低贷款利率、延长贷款期限等方面,给予优惠和支持。对示范区集体经济组织兴办的各类经营性项目,依法依规减征免征相关税费。
二、经验启示及推广价值
1.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必须创新村级发展平台。在全面完成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基础上,以土地、资产、资金等入股形式,在各村组建村集体公司,建立健全公司章程制度,为发展村集体经济构筑发展平台。深化国企、村企合作,充分运用国企的管理技术、经营资质、运维经验等资源优势,推动其与村集体公司深度合作。建立利益共享链接机制,在资本运营、产业发展、项目承接、劳务输出、农村电商、乡村旅游等方面开展广泛合作,让群众享受到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红利。
2.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必须建立健全扶持政策。完善土地政策,优化用地规划,严格考核落实县级土地利用年度计划中不少于3%的指标用于村集体经济发展,推动村庄建设规划编制工作。加强村集体经济发展税收扶持力度,给予村级集体公司更多税收优惠。加强薄弱村“抱团”发展,培育镇村联营企业,以农旅融合、光伏发电、厂房租赁等项目为纽带发展多种形式的股份合作。
3.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必须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着力推动乡贤返乡赋能,积极推动本地籍企业家和青年人才等回乡创业创新,并在税收、就业等方面提供更多优惠政策。积极引导各类经营管理人才参与到集体经济发展中来,完善人才引进政策,加大激励力度,让人才愿意来,对引进的人才制定发展规划,发挥其个人价值并与村集体发展激励相容,确保人才留得住。加强村级领导班子建设和干部综合素质提升。
4.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必须加大发展资金投入。加大财政支持力度,落实村集体经济发展重点扶持经费,保障和推动村集体经济发展。拓展资金来源渠道,鼓励引导各类市场主体和社会资本参与“消薄”项目,鼓励银行保险机构创新“强村贷”“帮扶贷”等金融产品。适度调整项目资金投资领域,鼓励有条件的村集体将资金投向能够真正激活农村资源、带动当地振兴的乡村产业。
邵阳县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关键靠人”的重要指示,坚持“红色最红、资源最绿、人才最优、乡村最美”发展理念,借力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立足示范区内红色资源禀赋,在示范区塘田战时讲学院旁建立湖南省首个乡村工匠和农业经理人培训示范基地,以培训基地为依托,先后举办3期示范区23个村乡村工匠、农业经理人和致富带头人培训班,培育150余人。这一做法得到省委组织部和省乡村振兴局领导的充分肯定和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并在全县推广。深入实施乡土人才专项行动,增强革命老区乡村振兴活力,2022年挖掘、整合、储备、培育乡村各类人才总量达2.1万人,为推动乡村振兴和县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一、主要做法
(一)突出统筹谋划,凝聚组织力量。一是坚持高位推动。为推动示范区率先发展和乡村振兴目标,将农业经理人和乡村工匠培训基地打造成持续培养高素质农村实体经济管理人才及产业发展实用型人才的摇篮。县委常委会议专题审议示范区培训基地创办方案,成立基地创办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基地建设和运行模式。二是坚持部门联动。对乡村实用型人才培养实现“一盘棋”管理,整合县内培训资源优势,积极对接湖南省职业经理人协会、邵阳县锦城职业培训学校等社会资源,由县委组织部牵头、相关部门配合、社会团体参与,保障培训基地专业化运行。三是坚持优势带动。进一步整合教育培训资源,充分传承和弘扬红色基因,突出彰显湖南省党性教育基地一一塘田战时讲学院旧址的地缘优势、文化优势和红色底蕴,将两个培训基地设立于塘田市镇对河村“南方抗大”红色教育基地服务中心。
(二)突出要素保障,彰显组织优势。一是规范基地管理。新成立南方抗大红色教育基地服务中心,负责培训基地的日常管理。研究制定《培训基地管理办法》,明确由相关主管部门对乡村工匠、农村经理人的教育方式、考核办法证书颁发等进行统一规定。二是加强资金支持。在借力中央彩票公益金支持的基础上,充分整合各职能部门培训经费,积极争取中国东方资产公司等联点帮扶力量的资金支持,培训经费不足部分由县财政兜底保障。三是搭建就业平台。建立“3+1”就业跟踪服务机制,可通过微信小程序直接雇用工匠,形成完善的就业跟踪服务机制。
(三)突出效果导向,强化组织赋能。一是健全乡村人才招录机制。乡村工匠培训对象为在村务工的各类“土专家”、“土人才”等,农业经理人培训对象为村级集体组织负责人、农业企业负责人、种植养殖大户和年轻返乡创业农民等。二是充实乡村人才培训师资力量。整合湖南省职业经理人协会、县农广校及其他社会培训机构资源,建立师资库,目前已将20余位省市专家教授、30余位本土专家人才纳入师资库。三是完善乡村人才培训课程体系,课程设置由专业团队充分调研论证。
二、工作成效
(一)提升专业技能,传统“土师傅”变身现代“巧工匠”。通过为农村工匠“量身定制”的培训,全面提高了工匠们的业务技术水平、职业道德素质和质量安全意识培训结业后还可获得资格证书。
(二)规范职业模式,施工“游击队”变换建设“正规军”。坚持扶上马、送一程,通过“3+1”就业跟踪服务机制,为乡村建设提供更加可靠的保障。
(三)扮靓生态底色,乡村“旧居落”变为美丽“新庭院”。邵阳县充分发挥培训基地育才作用,通过培育庭院建设专业人才,深挖本地红色资源,放大特色产业优势,逐步打造出一批“生态+文化+产业”的美丽庭院。
(四)壮大集体经济,党建“带头人”变成致富“领头雁”。农业经理人培训打开了邵阳县示范区本土人才干事创业的新思路,为村集体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助力。
三、经验启示及推广价值
(一)党建引领、搭好平台是前提。坚持党建引领,立足培育本土人才,坚持把乡村工匠和农业经理人作为培养重点,通过完善工作机制,推动本土人才队伍建设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着力培育一批乡村基础性人才和高端型人才。
(二)整合资源、形成合力是基础。支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乡村人才培养,充分利用市场资源,实现培训运营的专业化。积极对接“万企兴万村”入驻企业和乡村振兴联点帮扶力量,争取培训经费、师资、技术、平台等支持。
(三)精准培训、注重实践是关键。强化培训对象的精准性,分类建立农村实用人才需求库,针对乡村工匠和农业经理人,量身定制课程,确保培训精准有效。
(四)强化管理、科学使用是保障。建立乡村实用人才动态管理机制,开发管理程序进行备案和招工信息发布,注重后续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