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情况
建设成效
经验做法
河南省洛阳市洛宁县洛书文化生态旅游乡村振兴示范区
河南省洛阳市洛宁县
洛书文化生态旅游乡村振兴示范区
基本情况
建设成效
经验做法

河南省洛阳市洛宁县古称崤地,地处豫西山区,洛河中上游,隶属十三朝古都洛阳市,总面积2306 平方公里,辖1街道9镇8乡,1个省级开发区、390个行政村(居委会),总人口52万人。其中农村人口39万人。地貌总体呈“七山二塬一分川”,是典型的山区农业县、林业县。

洛阳市在河南省的区位

洛宁县在洛阳市的区位

洛宁县在中原经济区的区位

洛宁县在中原城市群的区位

2022年,洛宁县生产总值完成229.4亿元,同比增长4.3%;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14.7亿元,同比增长4.1%;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7%;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3.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2%;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6%和7%;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较年初分别增长7.5%和25.3%。

国家4A级旅游景区——神灵寨
洛宁连宝河大峡谷景区
洛宁渡洋河景区
洛宁县西子湖景区
河南省休闲光园区——香楸湾文旅园
洛宁竹梦小镇
国家3A级旅游景区——爱和小镇
洛宁宁果果田野农场
李翔梧纪念馆
洛宁县革命遗址位置示意图

河南省洛阳市洛宁县洛书文化生态旅游乡村振兴示范区覆盖罗岭乡的贾沟村、讲理村、罗岭村、前河村4个行政村,常住人口3356人,面积23.52平方公里。示范区立足洛阳市“南部生态涵养区”和洛宁县“山水田园、秀美洛宁”定位,突出以农文旅融合为主线,建设以香楸湾山居为主的休闲旅游核心,以讲理村为主的乡村游览核心,以洛书院为主的研学体验核心,三核联动。示范区建设项目主要包括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公益性基础设施、红色文化及洛书文化传承、发展特色产业项目,共4大类22个项目,其中使用公益金资金的项目10个。总投资14214万元,其中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5000万元,县级衔接资金2690万元,社会资金6524万元。

示范区建设成效明显,呈现七大特点:一是“融”。融合农文旅和乡村运营、乡贤返乡创业、三变改革、三清两建和集镇建设等乡村振兴五大抓手统筹推进示范区建设,融合推进成效显著。二是“惠”。示范区内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进一步完善,主导产业发展更富活力,惠民成效明显。三是“文”。通过洛书文化展览馆、永宁书院、讲理村讲理堂德治文化研学基地等一批示范区项目的建设,让洛书文化、红色文化和德治文化进一步彰显文化自信。四是“大”。地域面积广,人均土地面积21亩,发展空间巨大。五是“厚”。有灵龟负书玄沪河、千年古刹香山寺、孝道文化讲理村等文化资源,文化底蕴深厚。六是“美”。示范区景色旖旎,四季有景,春有百花飘香、夏有麦浪翻滚、秋有石佛红叶、冬有雪压青柏。环境优美、空气清新,绿化率达80%以上,其中国家公益林4.5万余亩。七是“畅”。示范区距郑卢高速长水站仅6公里,国道八官线穿境而过,交通便利。

示范区区位图
示范区宣传片
河南省洛宁县洛书文化生态旅游乡村振兴示范区

2022年,洛宁县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把革命老区建设得更好,让老区人民过上更好生活”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始终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作为新时代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首要任务,以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支持欠发达革命老区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为重要抓手,积极推进洛书文化生态旅游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深入挖掘利用特色优势资源,积极探索革命老区五大振兴有机融合、互为促进、协调发展的机制,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革命老区振兴发展提供示范引领。
  同示范区项目建设前相比,通过项目的实施,示范区在乡村发展、乡村建设和乡村治理水平上取得了大幅提升,基本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乡村振兴取得阶段性效果。

一、产业兴旺

一是进一步巩固示范区特色产业的种植优势,以核桃、优质烟叶、油用牡丹、榛子、金珠沙梨、苹果等特色产业主导地位得到进一步提升。目前,示范区内发展核桃1700亩、烟叶3700亩、油用牡丹1310亩、榛子1100亩、金珠沙梨455亩、苹果460亩,并培育罗岭核桃和上戈苹果这两个地理标志农产品。以乡政府为牵头,通过鼓励引导各村村庄发展生态林果种植,引入专家进行技术示范培训,推动林果种植规模化,年推动村庄发展林果种植5000亩以上。2022年,示范区内四个村实现农业总产值4115万元,较2021年增加428万元。二是进一步做强做优三产旅游服务业。以示范区内的香楸湾和爱河小镇两个国家3A级景区为龙头, 辐射带动周边群众积极发展乡村旅游。目前,带动示范区及周边群众60余户群众从事住宿、餐饮等旅游三产服务业,同时带动示范区320余名群众实现就近就业。

二、生态宜居

一是在农村生活方面。通过完善示范区道路、污水、环卫公厕、广场、照明、绿化等,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村民满意度及幸福感提升至95%以上。通过完善村庄污水收集处理设施、开展生活垃圾综合治理、农村卫生改厕等,村庄生态环境面貌得到较大改善,农村污水经收集进入简易污水处理装置处理后可进入农田灌溉,实现生活用水循环利用,间接形成小范围内的微生态循环闭合圈。二是在农村生产方面。通过提倡绿色种养,发展循环农业,将畜禽粪污堆沤后用作有机肥进行还田,在减少农药化肥施用量的基础上,提升农产品品质,间接契合现代城市居民对绿色、有机农产品的消费青睐,间接增加农户种植积极性及种植收益。三是在农村生态涵养方面,通过实施玄沪河的河道生态治理项目,改善河道水环境,进一步优化河道水质。实施乡村绿化项目,在创建森林乡村、装点美化村庄的基础上,有效增加一定土地面积上森林覆盖率,提高水土涵养功能。2022年示范区绿化率达89%以上;34个自然村全部实现集中供水;互联网宽带覆盖率100%;农村道路和生产路达到48.28公里。

三、乡风文明

一是充分挖掘弘扬了孝道文化。通过示范区讲理堂德治文化研学基地、红色教育基地、洛书文化展览馆、永宁书院等一批项目的建成,在示范区内4个村大力推广孝道文化,让群众在闲暇时间欣赏孝道文化的同时,耳濡目染净化自己的言行,逐渐形成了“人人讲孝道”“人人讲道理”的文化氛围和社会秩序。二是积极开展文明新风创建活动。在示范区4个村广泛开展“文明农户”和“五好文明家庭”评选活动,选树一批“星级文明户”“五好家庭”和好媳妇、好婆婆等道德模范,营造了浓厚的文明新风氛围。

四、治理有效

在示范区建设中,以村级“四议两公开”和村规民约、乡贤理事会、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村民议事会和禁赌禁毒会等“一约四会”以及村级法治课堂、“一村一法律顾问、一村一警”为载体平台,积极开展“党建引领,四治并进”工作,充分发挥德治、自治、法治、智治四大治理手段,规范村级治理。同时,通过示范区讲理堂德治文化研学基地等项目的建设,大力挖掘孝道文化,弘扬中华民族尊老、爱幼、尽孝道、讲亲情等传统美德,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周边群众,改变着村风民风,涌现出了一批温馨、和谐、向上的五好家庭。示范区内的讲理村先后被评为“省、市文明村”。2022年,示范区进行普法宣传13次,开展红色文化教育26次,治安查处、刑事案件实现零发生。

五、生活富裕

一是通过示范区滴灌设施配套等项目的建设极大地促进了两大主导产业的发展。示范区内发展核桃1700亩、烟叶3700亩、油用牡丹1310亩、榛子1100亩、金珠沙梨455亩、苹果460亩,示范区四个村群众实现人均一亩烟叶、半亩核桃、半亩其他林果。同时,辐射带动示范区群众60余户群众从事住宿、餐饮等旅游三产服务业,并有320余名群众实现就近就业。二是项目实施后,吸引更多的企业前来投资兴业和乡贤返乡创业,依托示范区建设,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观光、游玩。村民可就近开展农家乐、餐饮住宿等,也可到附近三彩陶艺村、香楸湾、洛书小镇及规模农业园区进行务工赚取薪金,同时依托集体经济发展收益,参与集体股金分红,实现农民薪金、股金、租金三收益。2022年度示范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688.5元,增速3.0%;四个村共计收入64.16万元,较2021年增加9.06万元。

示范区传统民居示范改造项目
示范区供水提升项目
示范区环境提升项目
示范区旅游公厕项目
示范区通组道路建设项目
示范区五美庭院项目
示范区玄沪河生态治理项目
示范区游客服务中心及红色教育基地项目
【典型1】洛宁县讲理村:“讲理文化”孕育淳朴乡风

讲理村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讲理村的“讲理文化”,便是讲理村推进乡村治理的重要内容。讲理村按照先“振”人心,再“振”乡村的乡村治理理念,2016年,讲理村村委多方筹资,将讲理堂进行重修,重修后的讲理堂不仅调解邻里纠纷,还组织各种文化活动,正家风、聚正气、宣扬善孝文化,“老古董”成了以文化人、以德育人的新阵地。

一、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是做好“三化三融”,优化服务功能。通过两个融合,把讲理村党群服务中心功能完善与讲理堂相融合,把村组治理与“讲理文化”相融合,推进党群服务中心功能拓展提升。

二是弘扬“讲理文化”,增进群众和谐。将新时代党组织领导下的村民自治组织与讲理传统文化相融合。成立村组两级调解组织,村级层面依托“一约五会”成立矛调委员会,组级层面依托党小组成立理事会、矛调小组,发扬传统“家族族长利用清明祭祖农闲时期通过讲理堂讲理来化解群众矛盾”的讲理文化,及时化解群众之间的矛盾。

三是用好“乡村大食堂”,倡树文明新风尚。讲理村红白理事会负责乡村大食堂的日常管理,方便群众办理红白事。

四是选好特色产业,抢抓产业新高度。讲理村通过“三清两建”收回的120余亩土地,重新流转主要用于烟叶、榛子、核桃等农业合作社以及大户,扩大种植面积,持续扩大传统烟叶种植优势产业。

五是乡村治理成效显著,乡村振兴再上新台阶。讲理村近年来通过不断弘扬“讲理文化”,大力推进了乡村治理工作,讲理村村内也形成了“人人讲孝道”、“人人讲道理”的良好文化氛围和社会秩序,先后荣获了“河南省文明村镇”“河南省第五批传统古村落”“河南省乡村旅游特色村”“河南省生态文明建设村”“河南省2022年度五星党支部”、“河南省先进基层党组织”、“洛阳市乡村振兴示范村”等荣誉。

讲理村——爱心饺子宴
讲理村——便民服务中心
讲理村——村民意识长廊
讲理村——村史馆
讲理村——家风家训馆
讲理村——讲理歌
讲理村——讲理堂
讲理村——讲理文化宣讲
讲理村——邻里纠纷协调
讲理村——矛盾处理
讲理村——乡村大讲堂
讲理村——乡村大食堂
讲理村——乡里中心
讲理村——一碗菜办一场事
讲理村——一约五会
讲理村——重阳节敬老活动
讲理村——助老服务站

二、经验启示

一是乡村治理应把传承“讲理文化”作为重要抓手。 “人人讲孝道”、“人人讲道理”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传承弘扬“讲理文化”有利于构建和谐家庭及和谐社会,进一步推进乡村治理。

二是弘扬“讲理文化”能够促进社会良好风尚。把“讲理文化”元素融入到村口、公园等与村民日常生活相关的所有场所,让广大村民在日常生活中享受“讲理文化”的熏陶,能够引导村民逐步树立知恩图报、与人友善的意识,培育好家风,促进良好社会风尚。

三是推进乡村治理,应与基层党建有机结合起来。将党群服务中心功能拓展提升作为“五星”支部创建的切入点,全力打造服务党员和群众的乡里中心,同时讲理村对旧有的村规民约进行修改完善,融入与时代精神及精神文明建设相关的内容。

三、推广价值

新时代背景下的“讲理文化”与基层乡村治理进行了有机结合,为推进乡村文化振兴、孕育淳朴乡风、完善乡村治理,推进移风易俗、建设文明乡村提供了坚强的精神文明保障。以“讲理文化”为内核的乡村治理是推进乡村全面发展和推动村民有效自治的生动实践。

【典型2】“乡贤培养+乡贤返乡+乡贤提升”引才聚智

河南省洛宁县洛书文化生态旅游乡村振兴示范区切实把乡贤返乡创业作为发展乡村产业的重要抓手,在示范区建设中,积极打造示范区返乡创业示范园区,鼓励示范区乡贤返乡创业,推动资金回流、项目回归、信息回传、人才回乡、助力乡村产业发展。通过依托乡贤力量围绕乡村旅游、精品民宿、特色种养等谋划实施一批创业项目,积极推进示范区全域旅游和养殖、种植等返乡创业项目,鼓励返乡乡贤积极融入示范区内的特色产业,实现“乡贤链+产业链”互动互促。

一、主要做法及成效

强化示范区乡贤返乡创业服务保障。出台《河南省洛宁县洛书文化生态旅游乡村振兴示范区关于支持乡贤返乡创业的若干措施》,成立示范区乡贤返乡创业服务专班,积极打造返乡创业示范园区,鼓励返乡乡贤积极融入优质林果、杂粮等特色产业,实现“乡贤链+产业链”互动互促。示范区内通过“三清两建”,进一步整合示范区内建设用地资源,搭建乡村旅游、特色种植、集镇提升等三类乡贤返乡创业项目储备库,储备项目29个。

打造示范区乡贤返乡创业园。以“四有”(有产业集群、有乡贤氛围、有带动就业能力、有扩大发展前景)为目标,在示范区内打造乡贤返乡创业园,形成了乡贤创业集群发展效应。借助示范区内的的乡贤联谊会,在示范区内的香楸湾文旅园内设立乡贤活动基地,为乡贤活动开展提供一流的服务保障。

成立示范区乡贤返乡创业联盟。成立示范区乡贤返乡创业联盟,吸引示范区内8家乡贤企业加入,架设乡贤与乡贤、乡贤与政府职能部门之间沟通合作的桥梁。示范区乡贤返乡创业领导小组通过乡级联谊会,村级乡贤参事会,摸清示范区在外乡贤线索200余条,发放宣传政策资料500份,邀请60余名乡贤回乡座谈9次,收集乡贤建言献策60余条。

示范引领带动产业发展。罗岭乡党委政府依托示范区乡贤返乡创业园,通过乡贤返乡创业,成功引进社会资本6524万元参与示范区建设,投资建设了洛书文化展览馆、永宁书院、讲理村讲理堂德治文化研学基地、香楸湾产业园音乐餐吧、榛子种植园、牡丹芍药种植园、牡丹芍药产业加工园、旅游示范民宿改造、乡村大食堂等9个项目。目前,示范区乡贤返乡创业园已形成了多元化产业园区,覆盖文旅融合、观光农业、农产品加工等多个产业,其中爱和小镇、香楸湾已成功打造3A级旅游景区,通过举办中国【当日】艺术展、小手画三彩大赛等扶贫及节庆活动,促进了附近4个村的农副产品销售,带动50余户群众发展农家乐,发展乡村旅游,助力乡村振兴。在2022年1月份举行的“全市百名优秀乡贤”评选中,爱和小镇创始人郭爱和、洛醇牡丹花茶加工项目负责人周龙和2名乡贤人士顺利入围“全市优秀百名乡贤”100人名单。

示范区乡贤返乡创业项目——牡丹花茶加工
示范区乡贤返乡创业项目——牡丹花茶加工厂
示范区乡贤返乡创业项目——香楸湾文旅园
示范区乡贤返乡创业项目——香山生态采摘园
示范区乡贤返乡创业项目——养牛场
示范乡贤返乡创业项目——牡丹花茶加工
示范区乡贤返乡创业座谈会
乡贤返乡创业宣传标语
乡贤返乡创业园
乡贤返乡创业座谈会
乡贤返乡创业座谈会交流
乡贤活动基地

二、经验启示

有利于促进城乡资源要素的有机循环。当前,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产业振兴,产业振兴需要城乡资源要素的双向流动、有机循环。

以情感为纽带推进乡村产业发展。中国人往往有着挥之不去的乡愁情结和“报本反始”的文化观念,反哺家乡成了人们能接受、愿投入的社会公益之路。

需要地方党委政府加强政策引导。乡贤群体作为以乡情乡愁为纽带而凝聚起来的乡缘性社会力量,汇聚了来自本土本乡的各类贤能人士,许多还是“非党员、非体制内”人员。

进一步推动乡村全面振兴。通过实施乡贤返乡创业,进一步激发乡贤“贤”力和“聚”力,助力乡村振兴。

三、推广价值

乡贤资源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乡贤回归能够弥补乡村的人才短板,对弥补乡村人才的流失起到了强有力的补充作用,为乡村经济发展提供助力;乡贤返乡创业是破解乡村产业振兴难题的有力实践;通过乡贤返乡创业的带动,能够发挥乡贤的独特优势,强化乡村发展的内生基础,对有效推进乡村产业发展,促进百姓致富、集体增收具有重要启发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