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市地处湖北省西南部、武陵山腹地,辖7个乡、6个镇、3个街道、1个大峡谷风景区管理处,共166个行政村、42个社区居委会。常住人口90万、户籍人口80.92万(以土家族、苗族、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人口占40.6%)。城区规划面积308平方公里、核心区面积120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60平方公里,城区常住人口突破50万,达到中等城市规模。
恩施市旅游资源丰富,红色文化底蕴深厚,恩施大峡谷、恩施女儿会、恩施玉露茶“三张名片”独树一帜,恩施大峡谷与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难分伯仲,恩施玉露是我国历史上唯一保存下来的蒸青针形绿茶,恩施女儿会被誉为东方情人节,“三张名片”为恩施跨越式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恩施市白杨坪镇-太阳河乡乡村振兴示范区位于恩施市东北部白杨坪镇和太阳河乡,是恩施市交通和物流的重要“走廊”,总面积604平方公里。
立足于全市乡村振兴开局之年的实际,恩施市组织相关专家、技术人员对全市革命老区乡镇的重点村进行了全面调查摸底。确定了以白杨坪镇麂子渡村、九根树村、康家坝村,太阳河乡梭布垭村、双河岭村等5个集中连片的重点村为主要实施范围,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全域旅游、产业融合为主要目标,以完善旅游配套设施、环境综合治理、产业提档升级建设为主要内容,实施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支持革命老区小型公益设施建设等项目。
湖北省恩施市白杨坪镇太阳河乡乡村振兴示范区围绕“点上出彩、线上成景、面上开花”的发展思路,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全域旅游、产业融合为主要目标,以加强产业融合发展、完善旅游配套设施、改善乡村环境面貌为主要内容,共确定5个大项目,23个子项目,其中中彩资金实施项目11个。
恩施市通过邀请相关专家和领导对示范区建设项目内容进行了详细的考察、论证,编制了操作可行的项目申请书、实施方案,针对每个项目分别制定了具体实施方案。按照“建设好、管理好、效益好”的思路,抢抓机遇、挂图作战、倒排工期,党员干群齐心上阵,有力促进了项目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提升”。明确了建设路线图、时间表、责任人,确保项目有序高效推进。
一、示范区建设与五大振兴相结合,成果显著
一是发展特色产业促振兴。发展小水果、高山蔬菜、特色中药材等特色产业5.3万亩,发展生态茶叶基地4个,茶园管护2万亩,茶叶基地提档升级1700亩。同时将产业发展重心向特色加工业倾斜,2022年扶持农副产品加工企业4个,其中当年度进规企业1个,产值超500万企业3个。
二是吸引人才回归促振兴。通过“党建+乡贤”模式,吸引在外人才回流,目前,示范区聚集乡贤能人1099人,开展活动120余次,返乡创业37人;在2021年村支两委换届中,吸引了一大批人才参与乡村振兴第一线,其中,吸收3名在外返乡能人任职为村支部书记。
三是深挖特色文化促振兴。建设红色文化驿站2个,陈列展示红色文化物品,传承红色基因;建成省级非遗“太阳河山民歌”传承与保护基地1个,弘扬传统民俗文化;新建自行车骑行道4公里,开展“十大拐”自行车爬坡赛,组织500余人参赛,吸引游客5000余人,打造“骑行文化”。
四是厚植生态底色促振兴。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按照“土、硒、茶、凉、绿”发展思路,实施污水处理、环境治理、河道整治、庭院美化等工程。
五是筑牢基层党建促振兴。建强以党组织为核心的村级组织,选优配强基层组织领导班子,示范区建设期间新选拔4名村书记,培养35岁以下年轻干部19名,新发展党员14名,村干部平均年龄39岁。
二、示范区建设经验总结
一是突出党建引领,着力发挥示范作用。市、乡、村三级书记坚持亲自带队,一线督办,调度落实建设进度。成立4个临时党支部,坚持每天一碰头,研判问题、明确措施,一线推动。
二是突出资源整合,着力激活内生动力。充分发挥中彩项目资金“酵母”作用,统筹整合部门资金7193万元,撬动社会资金1.7亿元。从简化招投标程序、调整用地指标、加快程序报批等方面着手,用活政策,更大程度为项目建设开合法“绿灯”。
三是突出综合施策,着力助推产业发展。探索建立“1+1+1+N”(1个市场主体+1个主导产业+1个专业化运营公司(职业经理人)+N个老百姓)示范区产业发展模式,聚焦“文旅+体旅+农旅”打造示范亮点。放大8.6万亩生态茶园的效益,建成4.2万亩有机茶园,通过采摘体验、茶园直播等方式,延长茶产业链。建设2个红色文化驿站、挖掘1条红军游击线路、1条贺龙早期在恩施的活动路线和建设2个红色文化陈列,打造“红色教育”示范线。依托示范区梭布垭石林4A级景区、麂子渡旅游景区、十大拐精品自驾游网红打卡点等特色旅游资源,大力发展精品民宿110家,农家乐67家。示范区全年共接待游客8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2亿元。
四是突出环境整治,着力引领文明乡风。实施“人畜粪污净化、人居环境整治、河道生态治理、院落庭院美化”四大工程。围绕“乡村振兴大家怎么看,大家事大家说了算,大家事也要大家一起干”,组织乡、村两级干部300余人赴重庆石柱、成都唐昌、咸宁嘉鱼等地学习先进经验,开阔眼界、拓展思路。大力挖掘示范区茶文化、灯戏文化、山民歌、土家女儿会等传统文化,利用道德讲堂、最美家庭、最美院落、诚信人物评选等活动,全面调动群众参与项目建设和发展的积极性,提升农民整体素质,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
五是突出群众主体,创新探索“158+”模式。构建“党支部+党小组+党员中心户+全体党员”的联动网络,推动党支部和党员干部在乡村振兴中展现担当作为,强化支部引领。充分发挥村民代表、先进典型的“头雁”作用,组建“产业引领、家风模范、庭院美化、文化宣传、基层治理”五支先锋队,开展“强产业、促发展,强家风、促民风,强整治、促环境,强素质、促活力,强稳定、促和谐”五大行动,着力打造“五支队伍”。成立乡贤理事会、红白理事会、道德理事会、议事协商会、茶业协会、文艺爱好者协会、老年协会、志愿服务队等8个群众自治组织,充分发挥桥梁作用,成为广泛听取民意。
恩施市中彩示范区不断创新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通过建立村集体经济奖励机制,激发了村级干部热情,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促进村级集体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截至2022年底,示范区5村级集体经济经营性总收入达到89.49万元,同比增长9.6 %,平均每个村集体经济收入17.89万元,最高的达到24.87万元。
一、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创新思路,多措并举。一是落实激励政策。按照《恩施市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奖励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办法》),示范区5个村集体经济组织,通过落实资金奖励政策,有效激发了村干部担当作为、狠抓落实,大力推动村级集体经济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热情和能量。二是明确奖励对象。政策聚焦于在农村干事创业增加村集体经营性收入的村“两委”成员和为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出贡献的其他人员(不含上级派驻到村的各类在编人员)。三是明确资金来源。奖励资金来源于村级集体经济收入中的经营性纯收益。四是明确奖励标准。按照“大干大支持、不干不支持”的原则,对一个会计年度内村级集体经营性纯收益达到一定规模的,按比例提取奖励资金奖励到个人。五是明确奖励程序。符合条件的村按照“村级申请、乡镇审核、村级决议、公示公开、奖金发放、备案管理”6个程序落实奖励政策。
(二)多元发展,提质增效。一是充分发挥集体资金效益。示范区将2018年5个村投入市场主体为期3年的股权收益资金回收后明确为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进一步放宽资金使用方式。2022年,示范区5个村利用股权收益回收资金产生分红收益14.9万元。二是充分发挥集体资产效益。针对基础设施较好、集体资产存量较多的村,利用集体资金、建筑物、基础设施等可利用资产,通过对外承包、租赁、入股、投资等方式发展村级集体经济。2021年示范区利用集体资产经营获得收入5.4万元。三是充分发挥集体资源效益。通过有偿收回农户承包地、全面清理宅基地、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等措施,最大限度发挥土地资源作用。四是充分发挥村级公司效益。大力推进现有村级集体经营公司转型,吸纳乡贤能人参与带头发展。五是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效益。累计争取中央、省专项资金2104万元,用于支持示范区村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对每个村一次性补助10万元。
(三)压实责任,提供保障。一是不断选优配强组织力量。示范区抢抓村支两委换届契机,选拔了一批“懂经营、会管理、能致富”的领头人。示范区内,新选拔村党支部书记4个,培养35岁以下年轻干部19个,通过调整优化干部结构,为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二是强化工作考核。建立了乡级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抓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实绩考核制度,将考核结果作为选拔任用领导干部的重要依据,严格按标准执行考核,突出奖惩鲜明导向,打造能者上、庸者下的基层组织用人标准。
二、经验启示及推广价值
(一)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在思想观念上要“破旧立新”。当前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最大的实际是发展不够,如果坚持因循守旧、看摊守业的旧理念,农村发展必然固步自封、止步不前,必须用新理念引领新发展,用新思维拓展新空间。
(二)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在干部队伍上要“正向激励”。农村强不强,关键看领头羊。农村发展的历程证明,有一个好班子、好带头人,是农村发展稳定的根本保障,尤其是村党支部书记,对于推动村级组织建设与壮大集体经济发展均有显著的引领作用。
(三)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在发展方式上要“多措并举”。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不能搞简单输血式套路,而是要增强内生发展动能。通过明确资金奖励内容,倒逼经营人员创新村集体经济经营发展方式,推动经营模式以市场为导向,因村施策,立足当地资源,探索拓展多元化、多渠道的发展方式。
党建引领乡村治理,是推进市域现代化程度基础工程,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白杨坪镇、太阳河乡围绕党建引领乡村治理促乡村振兴,坚持党的领导、坚持重心下移、坚持改革创新,通过党建扎桩、德治塑魂、院落织网,通过“六进院落”,打通基层组织“毛细血管”, 激活社会治理“神经末梢”,开创了组织振兴撬动乡村全面振兴的新局面。
一、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主要做法
一是组织设置进院落。建立“行政村党组织--小组(院落)党小组(党支部)--党员联系(中心)户”“村委会--村民小组(院落)理事会--农户”三级架构治理体系和双线运行机制。在小组(院落)建立“两长四员”(党小组长、村民小组长,卫生员、宣传员、调解员、联防员)队伍,协调解决小组(院落)矛盾纠纷、环境卫生、乡村治理和群众生产生活遇到的问题。将政治素质高、热心党务工作、有奉献精神的党员推选为院落党员中心户,示范带动周边群众。
二是党员管理进院落。完善党员教育管理机制,推广农村合格党员标准实化、细化、量化“三化”管理。在规范“三会一课”、“支部主题党日”等组织生活基本制度的基础上,健全完善相关管理制度,确保“院落”党建有序推进。
三是政策宣传进院落。白杨坪镇通过开展“党史百年大讲堂”活动,邀请院落老党员上党课、说党史、忆传统,传播正面典型的榜样力量。
四是村民自治进院落。整合村级各类工作力量和公共服务资源,利用乡贤能人和有特长的群众,组建志愿服务队伍,培育扶持公益性、服务性、互助性社会组织,引导群众广泛参与。充分发挥“第一书记”、名誉书记、乡贤能人作用,开展村级岗位认领活动,组织院落党员和群众认领义务宣传员、劝导员、巡逻员、护河员等岗位,开展政策宣讲、义务巡逻、纠纷调解等活动。
五是文明创建进院落。深入开展“硒都榜样”“最美庭院”、优秀党员中心户评选活动,选树典型、培育模范。
六是便民服务进院落。在村组(院落)内建立红色便民驿站,开展为民服务全程代理,打造“一刻钟”便民服务圈,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米”。有条件的院落根据实际建设院民文化广场和公共厕所,作为环境宜居、娱乐休闲、户外疏散的公共设施。
(二)取得的成效
一是增强了乡村治理效能。“院落党建”将农村院落作为政策宣传、民主议事、服务群众、矛盾化解基本单元,切实解决了恩施市农村“大村大组”管理难度大、农村院落社会管理基础薄弱的问题,通过“党建+”的工作模式,试点村院落让党小组作为主心骨、院落长管院落,发挥党员中心户在院落发展中的关键少数作用,做到“大事不出村、小事不出组、了事在院落”,不断巩固和深化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提升党建引领乡村治理精准化、精细化水平。
二是提升了农村党建工作水平。结合党建示范带建设,“院落党建”作为恩施党建工作品牌,助推乡村全面振兴。通过探索白杨坪麂子渡村“院落党建”的创建,打造了一批可学习可借鉴的示范点,创新党组织设置方式,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三是促进了乡村振兴战略实施。通过“院落党建”示范创建、以点带面,推动村级党组织统筹利用各类资源,大力发展村级产业、积极凝聚人才、培育乡村文化、保护良好生态,实现了乡村振兴布好局、起好步。
二、经验启示及推广价值
(一)组织嵌入,建强战斗堡垒是基础。党的基层组织作为乡村治理的“主心骨”,是新时代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最重要、最核心的领导力量。
(二)虚功实做,突出群众需要是关键。形势发展要求基层党组织的眼界、视野必须要跳出为党建而党建,必须主动与社会、市场融合在一起,从党建引领乡村长远、健康、平稳、和谐发展的角度,来抓农村党建工作。
(三)资源整合,注重多元共治是保障。提升新时代村党组织对乡村治理的引领能力,必须强化村党组织对各类资源的统合与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