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情况
建设成效
经验做法
广西壮族自治区大化瑶族自治县古河红旅融合综合体乡村振兴示范区
广西壮族自治区大化瑶族自治县
古河红旅融合综合体乡村振兴示范区
基本情况
建设成效
经验做法

项目区示意图

广西壮族自治区大化瑶族自治县古河红旅融合综合体村振兴示范区地处大化瑶族自治县县域中部,位于红水河两侧沿岸。示范区建设范围为古河乡丹桂村、古河村、四联村和百马乡百马村四个行政村,共39个自然屯83个村民小组,以瑶壮为主,区域面积38.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047.07公顷,总人口9665人。

示范区红色资源丰富,自然景观资源密集。红色资源有大化革命纪念馆(纪念碑)、覃国翰将军故居、初心路等;自然景观有大化红水河—七百弄风景名胜区(部分)、红水河“百里画廊”“龙伏泉—清水河—古河小瀑布”“三仙洞”“百马翠竹”“巴楼山”等。一年来,大化县坚持党的领导、新发展理念、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农民主体及和谐发展的原则,依托示范区丰富的自然景观和红色资源,围绕“一心两带三区多节点”规划设计项目,深入挖掘示范区红色传承、休闲观光、体验研学、康养度假等多种功能和多重价值,以项目为纽带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创新“五大振兴”有机融合的“规划先行、环境为基、产业为要、文化铸魂、党建引领”大化模式,探索革命老区耦合发展的“红色党建、乡村振兴、美丽乡村”大化样板。

2021年7月13日,自治区主席蓝天立来到大化瑶族自治县古河乡丹桂村调研乡村振兴工作。
图为蓝天立在仔细听取自治区政府办公厅派驻驻村第一书记韦明泽介绍红色旅游发展等情况。

2022年6月21日,广西壮族自治区大化瑶族自治县古河红旅融合综合体项目获国家财政部、国家乡村振兴局批准为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支持欠发达革命老区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项目(以下简称“示范区”)。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我县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用好党的红色资源,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的指示精神和2021年4月25日到桂林市全州县才湾镇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园和毛竹山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坚持高位推动、部门联动、宣传发动、利益链动、群众互动、监管触动、党建舞动、项目撬动,高标准、高质量、严要求推进示范区建设,较好地完成了项目建设。

一、效益指标实现情况

社会效益。传承了红色文化,唤醒了群众主体,提升了治理能力。

经济效益。初步建成集现代农业、红色研学和康养体验为一体的综合体,2022年,示范区内接待游客约10万人次,综合收入400多万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566.93元,高于全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877元。

生态效益。实施厕所革命,推行垃圾村收乡运县处理,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60%,高于全县的20%;生活垃圾集中处理率97%,高于全县的96%。

可持续发展。示范区四联村发展1000只湖羊养殖场1个,百马村发展湖羊养殖场1个,丹桂村发展七百弄鸡和中蜂养殖、绿色蔬菜种植,古河村发展七百弄鸡养殖、龙眼种植等。2022年示范区域内农村劳动力就业人数为4167人,高于2021年度的3944人,同比增加就业人数为223人。

二、示范区域内乡村振兴水平

一是示范区域内乡村发展有了大的飞跃。示范区项目建设极大推动四个村的经济社会发展,产业提档升级,效益得到增强。示范区道路基础设施的建设,不仅方便了群众出行,还助力了产业发展。

二是乡村建设稳步提升。示范区通过中央彩票公益金整合、撬动各类资金投入示范区,推动乡村建设,开展人居环境整治,不仅使居住环境的“型”得到了重塑,还通过“三清三拆”行动,使村内污水处理,水道、水塘清理,垃圾处理,改圈、改厕等得到全面完成。

三是乡村治理全面提升。通过示范区项目建设,锻炼了村“两委”干部的能力,增强了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战斗力和凝聚力。示范区内涉及的行政村治理水平得到全面提升。

三、示范区域内乡村全面振兴整体性、协同性

一是通过中央彩票公益金项目建设推动产业振兴。围绕“山、水、田、光、养”主题,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加工业、农旅融合、光伏发电、养殖产业等特色产业发展,形成了多业并发、多产并举的良好势态。

二是通过中央彩票公益金项目建设推动生态振兴。通过实施道路提升工程、基础照明工程、厕所革命工程、数字工程、人居环境提升工程等五大工程,在建设中注重保护生态环境,打造山清水秀、宜居秀美的美丽村庄,助力乡村建设和乡村旅游发展。

三是通过中央彩票公益金项目建设推动文化振兴。通过修缮红色遗址、村史馆,建设红色体验研学区,凝神铸魂、以文化人、滋养乡情,为推动产业融合发展增强文化“软实力”。

四是通过中央彩票公益金项目建设推动组织人才振兴。结合开展基层党建“五基三化”攻坚年行动,开展强优组织、党旗领航系列活动,实施头雁提升工程,积极培养后备力量,不断提升基层组织战斗力、号召力和凝聚力。

四、示范区建设传承红色基因和发动群众参与情况

一是弘扬革命文化、传承红色基因效果明显。丹桂村修整完善红色遗址、修缮村史馆等,仅2022年国庆期间,累计接待游客75批次1200余人,当地群众通过开设红色民宿、农家乐等增加了收入;百马村建设红色文化长廊和红色教育基地,唤起群众对革命先烈的记忆和崇敬之情;古河村街上对三街四巷进行设计改造,打造成集红色、民族、民俗和廉政教育于一体的体验休闲小镇。

二是群众“全过程参与”。在项目设计中,以群众满意和特色为主导,结合示范区内的自然禀赋、人文习俗、红色资源等实际开展项目设计,并及时向群众公布征求意见,多次组织群众召开会议,共采纳群众意见10余条,确保项目有特色、群众满意。在项目建设中,以群众支持和质疑为主导,通过邀请群众代表10多名监督项目施工、聘用200多名群众参与项目建设、邀请群众代表30多名参与项目验收等措施,确保项目顺利推进。

【典型1】大化县“五个坚持”推动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

2022年,大化县以实施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支持欠发达革命老区乡村振兴示范区项目为纽带,坚持规划先行、环境为基、产业为要、文化铸魂、党建引领,探索创新“五大振兴”耦合机制,有效促进群众增收、人居环境改善和红色文化传承,强化了基层组织。

一、坚持规划先行,为项目建设提供引领

聘请广西旅规院对示范区红旅产业作中长期发展规划,充分考虑自然生态、人文习俗、建设目标等要素,确定“突出红色基因、强化村屯党建、发展多元产业、建设新时期美丽宜居村庄”主题,确保有特色、发挥效益,推动多产业融合发展,为实现“五大振兴”注入活力。

二、坚持环境为基,以项目推动生态振兴

实施道路提升、“厕所革命”等五大工程,打造山清水秀、宜居和美的魅力村庄,助力乡村建设和乡村旅游发展。2022年,示范区接待各类游客约10万人次。

三、坚持产业为要,以项目推动产业振兴

围绕“山、水、田、光、养”主题,大力推进设施农业、加工业、农旅融合、光伏发电、养殖产业等特色产业发展,形成了多业并发、多产并举的良好势态。

四、坚持文化铸魂,以项目推进文化振兴

通过修缮红色遗址、村史馆等,凝神铸魂、以文化人、滋养乡情,为推动产业融合发展增强“软实力”。

五、坚持党建引领,以项目推动组织人才振兴

结合开展基层党建“五基三化”攻坚年行动,不断提升基层组织战斗力、号召力和凝聚力。

【典型2】红水河畔融红旅 彩票资金“闪金光”

2022年,大化县依托中央彩票公益金项目支持,以古河乡丹桂村、古河村为核心,打造古河红旅融合综合体乡村振兴示范区,有效促进红水河畔红旅融合。

一、立足遗迹保护,传承红色基因

示范区拥有大化革命纪念馆、覃国翰将军故居、初心路等红色资源,大化县以“把红色革命遗迹保护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为出发点,建设红军步道红色文化长廊、岜崩洞场景布置、将军广场及红色文化产业环境提升项目,修缮丹桂村初心路、丹桂村村史馆,修整岜崩洞革命遗址,建设丹桂村旅游服务中心、停车场等配套基础设施,为更好推动红旅融合、传承红色文化奠定坚实基础。

二、深入挖掘故事,丰富红色文化

大化县十分重视挖掘红色革命故事和红色文化内涵,组织宣传部、文广体旅局、党史办等100多人次,深入丹桂、百马、古河等村屯挖掘、收集、整理红色故事,整理编辑、出版了《革命老区发展史》《覃国翰将军传》《红色古河》《丹桂村志》等书籍近20余本;征集军帽、枪套、弹夹袋、石磨等红色文物20余件。

三、深化红色教育,培育红色新人

依托大化革命纪念馆(中国人民解放军滇桂黔边纵队桂西区指挥部原址)、覃国翰将军故居等资源,大化县组织各级各部门开展党史学习教育427场次3万多人,带领广大党员干部组团重走初心路。教育部门充分发挥校园开展中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阵地作用,厚植青少年爱党爱国根基。每学期开设红色教育课程不低于3个课时,根据不同学段认知特点讲述红色文化,全县99513名学生均接受过红色教育。

四、推进项目实施,发展红色产业

依托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大力发展红色、生态、休闲、农业观光等产业,促进红色教育、农耕文化、休闲旅游等有机融合。实施丹桂村、古河村、四联村、百马村改扩建硬化道路14条道路23.16公里,实施古河村红色文化产业环境提升项目,建设古河将军休闲广场、常谷红色教育基地、丹桂村精品示范村项目,引进北京铭圆研学旅行有限公司规划开发大化古河研学实践教育项目,极大提升了红色旅游产业发展格局。

【典型3】用好彩票公益金 山窝窝里长出“金菜叶”

2022年以来,丹桂村党总支部团结带领全村党员干部群众,借助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项目春风,探索发展绿色蔬菜设施农业,闯出了一条具有丹桂特色的产业发展之路,山窝窝里长满了“金菜叶”。

一、因地制宜,大胆尝试

丹桂村党总支部时常组织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和农户家中开展调查研究,到梧州、贺州各地学习农业发展经验,经过反复讨论和对比,大家一致认为,冬季蔬菜值得一试。
  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办公厅的帮助下,丹桂村争取到了自治区农业农村厅18万产业发展资金支持,建设了泵房和简易灌溉设备。广西农科院提供种子,党员带头整合了30亩冬闲地种菜。历时三个月,首批收获宝岛脆菜心、芥蓝苗2.6万斤,销售额达8.6万元。

二、科学规划,乘势而上

在各级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丹桂村申报的绿色蔬菜设施农业项目被纳入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支持欠发达革命老区乡村振兴项目,获得600万资金支持,为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提供了资金保障。丹桂村党总支部以工业化思维、产业链思路谋划发展之路,大力建设灌溉、排涝、田间运输轨道等农业基础设施,规模扩大到230亩。科学布局延伸产业链,引入豆角、辣椒等新品种,融入螺蛳粉大产业,建设育苗棚、螺蛳粉腌制菜加工厂,建立起育苗—种植—加工—销售全产业链。开展公司化运营,引入龙头企业组织生产运营,依靠公司资金、管理、渠道以及品牌优势,带动当地及周边华善、弄法、古河、德礼等村种植预计超过1000亩。

三、党建引领,攻坚克难

充分发挥丹桂村党总支部战斗堡垒作用,采取“支部+党员+群众”模式引领发展。面对“用地难”,党员带头签订土地流转合同,极短时间内共流转耕地230亩,荒坡地700亩;面对“技术难”,同广西农科院蔬菜所支部结对共建,在丹桂村建设良种培育和试验种植基地,落实农业科技特派员机制,实地培训农民种植技术、传授专业知识面对“销售难”,与企业签订合同,企业实行统购统销,解决群众后顾之忧。

四、以民为本,联农带农

丹桂村党总支部坚持群众利益至上,广泛动员、带动群众参与,提高产业覆盖率。在产业发展中努力拓宽联农带农渠道,通过土地流转、雇佣劳动、带种带养、技术培训、消费帮扶等形式助农增收。预计全村每年土地流转收益达16万元,带动务工200户增收60万—80万元,带动研学产业群众收益20万元,产业分红10万元,村集体经济增收5万元。

【典型4】大化县:坚持“三导向”群众“全过程参与”彩票公益金项目

大化县积极践行人民至上理念,在实施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支持欠发达革命老区乡村振兴项目中,始终坚持“群众需求、群众满意、群众参与”三个导向,让群众“全过程参与”项目实施,不仅充分发挥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效提升群众满意度。

一、以群众需求为导向谋划项目。坚持问题导向,结合项目区域实际,根据群众需求和发展实际谋划项目,确保项目的可行性。

二、以群众满意为导向设计项目。为高标准、高起点建设项目,项目设计环节将项目实施范围内的自然禀赋、人文习俗、红色资源等相融合,并及时向群众公布,征求意见,确保项目有特色、群众满意。

三、以群众参与为导向建设项目。主动邀请群众对项目进行监督,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做到“一个项目、一本台账、一名责任人”;主动对接施工单位,推荐有务工需求的群众或者脱贫户参与项目建设;由乡镇人民政府会同各相关部门及相关村屯群众定期对管护效果进行检查,建立长效管护机制,严格管护。

【典型5】大化“四强”驱动 借助中央彩票公益金 打造七百弄鸡全产业链

大化县坚持把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第一抓手,牢固树立全产业链思维,充分发挥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导向作用,持续打造七百弄鸡产业,助推乡村产业兴旺、农民增收。

一、强保障。一是组织保障。大化县委、县人民政府将七百弄鸡作为大石山区群众的主导产业进行重点培育和大力发展,成立七百弄鸡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七百弄鸡产业发展中心,统筹推进七百弄鸡全产业链发展。二是资金保障。以中央彩票公益金撬动、整合财政衔接补助资金、帮扶资金等3048.85万元,建设七百弄鸡种鸡场、七百弄鸡提纯复壮科研项目、皮太七百弄鸡养殖场扩建项目以及古河乡丹桂村东地屯产业路等产业配套项目。三是技术保障。依托中国农科大、广西畜牧研究所、广西兽医研究所、广西大学等科研院所,聘请专家指导七百弄鸡育苗,确保鸡苗品种纯正、品质优良。四是政策保障。出台《七百弄鸡养殖技术规程》《七百弄鸡质量控制规范》《关于加强七百弄鸡产业发展风险管控的意见》等政策文件,制定河池市首部保护家禽条例《七百弄鸡保护条例》,已获自治区人大常委会批准施行,构筑七百弄鸡全产业链政策支持体系。

二、强链条。一是扩大规模。通过出台产业奖补、销售奖补、保险扶持、物流补贴、养殖加工贷款贴息等产业发展系列优惠政策,在种苗繁育、销售、物流等环节给予补助。目前,全县培育有1个七百弄鸡产业核心示范区;建成5个七百弄鸡繁育场,年可繁育500万羽;158个七百弄鸡规模养殖场,年可养殖七百弄鸡300万羽以上。二是延伸加工。投资1.06亿元建成宰杀、冷藏、熟食品加工、包装、物流一体化的县冷链物流中心,延长产业链。目前,七百弄鸡屠宰生产线日可宰杀3万羽活鸡。三是销售物流。依托县冷链物流中心,进一步加强产销对接,打造从鸡苗到餐桌的全产业链,拓宽销售链,产品远销北京、广州、上海、深圳等发达城市。2022年,七百弄鸡销售总额1.55亿余元。

三、强品牌。面对市场激烈竞争,从强品质、树品牌、抓营销入手,着力塑造七百弄鸡市场竞争优势。一是加强品质建设。委托广西营养学会开展七百弄鸡营养成分检测和营养学评估,严格实行“先行后养、条件审查”养殖申报备案制度等十项制度。二是打造特色品牌。七百弄鸡先后通过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圳品”认证,获得首届广西好食材“十大好吃鸡”荣誉,入选“广西好嘢”第二批广西农业品牌目录,成为区域公用品牌。七百弄鸡产业园获确定为2022年粤桂协作乡村振兴现代农业产业园。三是推动品牌提升。建成1个七百弄鸡文化展示厅,加强产品推介,七百弄鸡连续2年登上全国“两会”餐桌。在深圳消费帮扶好产品评选推介活动中入围深圳消费帮扶“百强”好产品,品牌附加值不断提升。

四、强带动。一是龙头带动。成立大化县农村投资经营有限公司,培育广西大化桂通农林发展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组建古河乡丹桂村种养专业合作社等55家七百弄鸡农民合作社。二是组织联动。持续推行组织联引、多户联建、轮值联养、效益联享和统一进苗、统一培训、统一防疫、统一管护、统一销售的“四联五统”养殖模式。目前,七百弄鸡产业覆盖全县16个乡(镇),受益群众3.7万多户14.8万多人,其中脱贫群众1万户4万人。三是利益拉动。明确七百弄鸡养殖场或种鸡场的产权归属,并纳入农村“三资”管理。养殖场或种鸡场收益作为村集体经济收入,收益存入村集体经济组织账户,专户存储,专款专用。2022年,大化县发展七百弄鸡养殖310万羽,出栏221.76万羽,带动农户年均增收1000元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