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苏山区辖6个街道(不含朝阳街道)、10个镇、1个乡和1个工业集中区(不含高新区),147个行政自然村、61个社区居委会。土地总面积1278.7平方千米,耕地44981公顷。
2022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72.67亿元,增长5%。其中第一产业52.55亿元,增长3.4%;第二产业245.97亿元,增长6.1%;第三产业174.15亿元,增长4.1%。三次产业结构比由上年的11:51:38调整为11.1:52:36.9。中央、省环保督查反馈的问题得到持续整改,“夏季攻势”“洞庭清波”“利剑行动”扎实有效,蓝天保卫战全力攻坚,地表水断面水质达到或好于III类国控100%、省控96.7%,龙山港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81.7%,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91%。
2022年10月入选首批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创建县以来,湖南省赫山区扛稳“山乡巨变”策源地使命担当,聚焦农业农村现代化,统筹推进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重点任务,积极探索乡村振兴有效机制和模式,推动“五个振兴”全面出彩、示范创建蹄疾步稳。
一、构建四项机制,全方位凝聚示范创建合力
(一)完善组织领导。搭建由区委书记任第一组长、区长任组长的“1+8+10”组织体系,即1个领导小组、8个专项组和10个乡镇工作组,组建乡村振兴工作指挥部和创建办,出台《全力推进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创建实施方案》《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创建方案》系列文件,区委主要领导牵头开展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创建系列调研,高位推进示范创建工作。今年年初,召开全区创建工作动员大会,进一步将任务项目化、项目具体化、责任清单化,形成齐抓共管、同向发力的工作格局。
(二)完善标准体系。规划定位上,按城乡一体化标准推动“多规合一”村庄规划编制,明确城乡规划、供水、供电、供气、公共交通、信息网络、电商物流、垃圾分类处理、污水处理、数字化建设等基础设施“十个一体化”、城乡基础教育、公共卫生、医疗保障、健康养老、最低生活保障、社会救助供养、公共文化体育、政务服务、就业创业服务、社会福利等公共服务“十个一体化”标准。推进路径上,推动实现村民变股民、农民变工人、农村变景区、田园变乐园、农业变实业、一产变三产六大转变。考核机制上,将示范创建任务分解为9项重点工作、40个重点项目,明确46项考核指标,严格落实月通报、季点评、年考核机制。截至二季度,已开工项目24个,占计划开工项目的60%。
(三)完善建管机制。推广共建共治共享机制,激发群众内生动力。规划编制中,注重用好群众的脑、专家的手,科学规划全区美丽屋场一张图。屋场建管中,按照政府奖、群众筹、社会投各占1/3的原则,明确资金来源,以村民志愿服务队为管理主体推进建设。土地数字化改革中,确保改革村屋场会完成率、群众知晓率、签字率达三个100%,同步跟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有效提升农民种粮积极性。
二、推进三大任务,高质量筑牢示范创建基础
(一)聚焦乡村发展,全面拓宽产业空间和增收渠道。实施水稻加生猪、水产、蔬菜、竹筷、艾叶“一主五特”优势产业培育计划,深化水稻生产全产业链社会化服务成果,创新农田管家模式、竹产业“园区+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推动规模化、集约化生产,力争示范创建期内形成综合产值达千亿的产业集群1个,年产值达百亿元的农产品加工园区1个,培育年销售收入上亿元的农业龙头企业10家以上。开展村集体经济提升行动,制定《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十条措施》,全面激活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带动村集体“三资”整合运营功能,撬动金融资本、社会资本协同投入,实现农业从散乱经营到规模经营、农民从单一增收到多元增收转变,力争2023年100个村集体经济收入超10万元。
(二)聚焦乡村建设,全面改善乡村面貌和人居环境。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百日攻坚”行动,聚焦路边、屋边、田边、水边、山边,整治垃圾乱扔、杂物乱放、鞭炮乱燃、污水乱排、摊点乱摆、广告乱贴、电线乱拉、房屋乱建等环境乱象,推动村容村貌全面提升。目前,全区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4.9%、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创新推广美丽庭院、美丽屋场、美丽乡村的“三美同创”模式,累计创建10个省级美丽乡村,建成135个各具特色的美丽屋场,屋场周边基本实现了美丽庭院全覆盖,形成了从美丽庭院,到美丽屋场,再到美丽乡村的蜕变。
(三)聚焦乡村治理,全面提升治理能力和服务水平。探索村民代表常态化联系服务群众“三联四化五治”模式,通过代表联户、上下联动、问题联解,推动管理网格化、运行扁平化、联系常态化、服务闭环化,加快实现乡村政治、法治、德治、自治、智治融合。深入推进铸魂塑形行动,评选60名文明乡风最美人物。探索每村建好一个支部、一个公共服务平台、一支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伍,完善网格管理机制、一本村规民约、一张村级权力清单,推树一批崇德守法“文明家庭”,聘好一名辅警、一名法律顾问,全面激活基层社会治理“神经末梢”,提升乡村治理效能。
三、夯实三类保障,深层次激活示范创建动能
(一)创新土地改革。推广农村土地数字化改革,着力解决农业机械化的问题和有田无人、有人无田的矛盾,推动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确股、不确地,有效释放农业生产活力,实现农户、村集体、经营大户三方增收。目前,已完成42个村改革,流转总面积15.1万亩,吸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300余家,交易突破2.2亿元,促进村集体经济平均增收2.2万元、农户增收110元。
(二)强化金融赋能。推进多元投入,引入湖南发展集团、中联重科、58集团等社会资本,推动兰溪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全域数字水稻智能农机、乡村振兴消费帮扶馆等项目平台落地见效。创新投贷联动模式,破解高标准农田建设投融资难题,与农发行达成1.6亿元融资意向,4.8万亩“小田并大田”建成耕种,占全省试点面积的9.14%,新增耕地726.7亩,指标收益可达1.43亿元。
(三)优化人才支撑。实施“一村一企一师一员”行动,每村聘请一位企业家、一位规划师、一位科技特派员作为乡村振兴咨询顾问,共计派驻115名各行业人才联系50个试点村,力争2年内覆盖全区。同步推进柔性引才,创新院长当村长模式,建立乡村教师、乡村医生、退役军人、驻村辅警、村级工会、共青团、妇联组织等七方面人员数据库,储备643名村级后备干部。
下一步,赫山将紧扣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创建,推动乡村振兴由速度向质量转变,由政府主导向政府市场结合主导转变,由同质化竞争向差异化发展转变,由美丽乡村硬环境向美丽经济软环境转变,由点状振兴向组团振兴、全域振兴转变,由传统治理向数字乡村、数字赋能转变,加快打造“山乡新巨变 多彩新赫山”的县域乡村振兴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