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沙黎族自治县位于海南岛中部偏西,总面积2115.65平方公里。辖11个乡镇,93个村、社区、居(其中行政村75个,社区9个,居9个),441个自然村,是一个黎、苗等少数民族聚居的山区县,也是革命老区县。2022年末户籍人口19.33万人,其中黎苗族人口12.60万人。
白沙境内属热带季风性气候,具有热带山区气候特征,日照长,光热充足,气候宜人,素有“山的世界、水的源头、林的海洋、云的故乡”的美誉,获评“国家卫生县城”“全国百佳深呼吸小城”“中国最美县城”“中国春季休闲百佳县市”。旅游资源丰富,有白沙起义遗址、琼崖纵队遗址等红色文化资源,有陨石坑、红坎瀑布、南开石壁等自然景观,入选国家“第二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是海南黎族文化发祥地之一,民族文化保存完善,民族风情浓郁,有“三月三”黎族苗族文化节、“啦奥门”山兰文化节等,双面绣、骨簪、老古舞等8项民族文化被列入国家或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享有“中国黎族双面绣之乡”“中国黎族舞蹈之乡”等称号。
白沙产业特色凸显,构建以“绿茶、南药”两个万亩和“红心橙、咖啡”等六个千亩特色产业支撑的长短期互补型生态农业体系,发布全省首个县域农产品公用品牌“白沙良食”,农业品牌影响力大幅提升;探索“文化+”“体育+”“美丽乡村+”旅游产业新路子,全力打造“赛事经济”,国家体育训练南方基地(海南白沙·综合)挂牌,获得“全国男子拳击冠军赛暨中国拳王争霸赛”十年承办权(2020年-2029年);电商产业始终走在全省前列,成立全省首个电商精准扶贫运营中心,是全省唯一两次获批“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的市县。
2022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64.52亿元,同比增长1.3%。固定资产投资额同比增长10.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90亿元,同比下降7.0%;城镇和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35299元、17060元,分别增长0.6%和8.2%;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01亿元,同比增长6.0%。2022年一产增加值25.72亿元,同比增长2.2%;二产增加值6.67亿元,同比下降1.3%;三产增加值32.13亿元,同比增长1.1%。三次产业结构优化为39.9:10.3:49.8。
白沙县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海南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入践行“两山”理念,2022年获批创建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以来,不断强化组织领导,形成县乡村三级书记上下联动抓创建工作体系,统筹推动人才、产业、项目、资金各类要素向乡村集聚,聚力探索以绿色引领乡村振兴的白沙样板。
一、全面加强组织领导,夯实乡村振兴示范创建基础
(一)高位推动创建。以33个部门主要领导任成员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形成党县委全会形式明确,把创建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作为主线,举全县之力推进示范创建工作。成立了由县党政主要领导分别任组长、第一副组长,相关县领导任副组长及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同、上下配合的高效联动工作格局。
(二)压实责任推进。根据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创建方案,制定创建重点任务清单、项目清单、补短板清单“三张清单”,细化出57项工作任务、417个项目。建立挂图作战、按月调度、项目周期管理机制,推动各项工作扎实有序开展。
(三)完善政策措施。围绕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创建方案配套出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期间政企合作发展特色产业实施意见、茶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县域商业体系建设实施方案等政策文件,全面加强示范创建工作政策保障。选派234名驻村工作队员扎根一线,全方位保障乡村振兴工作稳步推进。
二、做好生态产业化文章,绘就乡村振兴和美画卷
(一)打造生态特色产业。依托山水林田茶药花等优质生态资源,做足胶茶药果热带特色高效农业“绿色有机”文章,发展天然橡胶104.7万亩,利用橡胶林下空间发展林下益智、粽叶、食用菌等特色产业超14万亩,初步形成万亩、亿元林下产业,确保百万亩胶林的国家战略物资供给和胶农收益。种植茶叶1.1万亩,产量占全省四成,打造有机茶园3584亩,是海南有机茶种植第一大县。成立茶树省级林木种质资源库、茶叶研究中心,发布茶叶碳标签、地方性茶叶类别团体标准,野生茶资源开发与保护入选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优秀案例。打造山兰稻、咖啡、红心橙、牛油果等具有白沙印记的高效特色生态产品,建成热带兰花产业“育产销一体化”示范项目,形成国内较大的文心兰种植基地。2022年,全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8.2%,增速排名全省第一。
(二)培育绿色生态品牌。加强农产品质量监管,全县获得有机农产品认证6个、绿色食品认证6个。注册县域农业公用品牌“白沙良食”,出台品牌商标授权使用管理办法,探索建立生态农产品质量追溯机制,推动县域富民产业价值提升。上线公用品牌数字化管理平台,促进数字化与农业深度融合,为白沙生态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数据支撑。
(三)多元拓展生态功能。发布白沙全域旅游发展规划,发展“体育+旅游”“文化+旅游”“美丽乡村+旅游”等生态旅游产业业态,2个乡村获评“海南少数民族特色村寨”,3个乡村旅游点获评高椰级旅游景点,圣哒哒湖畔公园被评为3A级景区,七坊镇高石老村入选全国“村晚”示范展示点名单。依托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和全国体育训练6大重点样板示范基地,吸引5家国家级体育运动协会到白沙设立7个训练基地,成功举办热带雨林飞行、雨林穿越系列旅游活动,获评省级体育旅游示范区。
(四)推动生态价值转化。在全省率先试点建设“两山平台”,收储530余项自然资源形成优质资源包,实现资源资产线上收储、线上查询、线上招商一体化发展,被列入省级推进“两山”转化路径先行先试的13个试点之一。依托“两山平台”,成功发放全省首笔金融“两山贷”、GEP贷;启动创建碳中和示范区,成功交易首单海南林业碳汇和数字碳汇产品,将2000亩橡胶林纳入碳汇试点项目。2023年,与福建省金森碳汇科技有限公司共同开发面积约为30万亩林业碳汇项目,年交易价值将达1500万元。
(五)建设生态宜居乡村。推进“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抓好农村公厕建设,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90%以上,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标准化运营被省治水办纳入样板市县试点。高质量建设165个美丽乡村,青松乡和邦溪镇南班村、牙叉镇新高峰村、打安镇打安村分别入选省级乡村振兴示范乡镇、示范村创建名单。大力打造垃圾分类示范样板乡镇,实现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全覆盖。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覆盖所有行政村,生态环保人人有责、人人受益成为广泛共识。
三、聚合资源力量,强化示范创建政策支撑
(一)强化要素支持。2023年上半年,已开工示范创建项目122个,累计投入6.5亿元,涉农贷款1.7亿元。建立县、乡镇农村实用人才信息库,挖掘224名本土致富带头人组建传帮带队伍,实现每个行政村拥有15个农村实用人才。加强与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等科研院校战略合作,促进乡村振兴产学科技深度融合。优先安排现代特色农业设施用地、农业园区建设用地,实施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首个生态移民搬迁试点项目,探索建立村集体土地与国有土地置换模式,实现村民离乡不失地、增收可持续。
(二)深化农村改革。完成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2022年全县一半以上行政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或超10万元。统筹推进农村“三块地”改革,盘活利用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闲置农房及宅基地,流转农村土地面积5.64万亩。树立系统思维,加强城乡互补、垦地融合发展,主动查摆破解垦地融合难题,协同推进垦区居民房屋改造、基础设施建设。
(三)加强党建引领。坚持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县四套班子党员领导带头联系薄弱党支部,打造26个“红色核心·促融两山”党建创新项目。在乡镇、行政村分别设立乡村振兴大队、中队,派出75支乡村振兴工作队常驻在村,实行县级领导包乡走村、乡镇领导包村联户、村干部常态入户机制,推动工作及时落实,问题靠前解决。完善“一核两委一会”乡村治理结构,推进乡风文明“七个倡导”,开展送法治下乡、法律援助,试点推广运用乡村治理积分制,落实村级“小微权力”事项清单,有效激发农民参与乡村振兴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