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乡村越来越美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2年05月31日 16:44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2年05月31日 16:44
原标题:中国乡村越来越美
正在加载

江苏省宿迁市宿城区蔡集镇牛角淹新型农村社区,农房鳞次栉比,河道清澈,碧水涟涟,展现了一幅环境优美的乡村画卷。徐江海摄(人民图片)

游客在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山前大道旁的鹿泉区岭底村的油菜花海中赏花游玩。赵永辉摄(人民视觉)

浙江省台州市仙居县淡竹乡下陈朱村依山傍水,整洁的民居与青山、溪流、田园相映成趣,构成一幅美丽的生态画卷。王华斌摄(人民视觉)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自古以来,乡村一直承载着人们对亲近自然的向往与情愫。

  在2021年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第24届全体大会上,中国的安徽西递村与浙江余村从全球174个入围村庄中脱颖而出,入选首批“最佳旅游乡村”名单,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的乡村之美。在今天中国大地上,有许许多多个像西递和余村一样充满魅力的村落,中国的乡村正变得越来越美丽。

  经过持续努力,农村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农村环境整治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的重要抓手。“十三五”以来,生态环境部联合农业农村部等部门大力实施净土保卫战、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等系列攻坚行动,农业农村污染治理取得了阶段性进展。

  “十三五”期间,中央财政累计安排专项资金222亿元,新增完成15万个行政村完成环境整治;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覆盖90%以上的行政村,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规划和标准体系初步建立;三大粮食作物化肥、农药利用率均达到40%以上,全国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和农膜回收率分别达到76%和80%,农村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耕地好坏直接影响着农业的发展质量。生态环境部土壤生态环境司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当前,全国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总体稳定,对于耕地污染问题突出的地区,农业农村部、生态环境部等部门密切合作,采取了诸多有效治理措施,到2020年底,顺利完成了《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规定的目标任务,全国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0%以上。”

  晋州市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东部,依托周家庄乡建起了以农业观光、果实采摘为主的生态旅游观光园,这正是得益于对农村环境的持续整治与保护。近年来,晋州市完成了25个村庄的污水治理,建设污水收集管线65公里、排水沟2公里、污水处理站30个,日处理污水规模2035立方米,直接受益1.7万户、6.2万人。

  晋州市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与坑塘改造、村容村貌提升相结合,通过功能型湿地技术,因地制宜改造村中废弃坑塘,将处理后的污水、净化的雨水进行资源化利用,用于生态补水,让“污水不出村,出村无污水”,实现了“一个污水处理场站,一个乡村湿地公园”的效果,有条件的村庄还依托湿地污水处理场站建起了村民健身广场。

  环境治理让晋州老百姓真真切切地体会到了获得感,日益美丽的晋州农村释放出更多的发展红利,农村生态旅游搞得如火如荼,周家庄乡也被评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系统防治水和土壤污染,需要久久为功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乡村的环境持续得到改善,但也要清晰地看到,农村环境整治覆盖面仍然有限,点位比较分散,规模化效应不够显现,部分地区整治效果有待进一步提升。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是改善农村环境的题中之意。近年来,东部地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水平明显提升,但各地自然气候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总体治理水平还不高,设施建设成本高、运行维护难度大等问题客观存在,长效机制有待健全。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起步晚、底子薄,而且农村生活污水特点决定其治理的标准要求、方式方法、任务措施与城市有很大不同,因此不能照搬城市污水治理模式,但是可以借鉴城市生活污水治理好的经验做法。”在生态环境部土壤与农业农村生态环境监管技术中心王谦看来,“需要进一步完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体系,建立健全相应的法规政策、标准规范等,充分发挥政府主导、市场主体、村民参与作用,推动规范化、专业化、可持续治理,指导各地选择符合农村实际的生活污水治理模式,提升设施质量和长效运行水平。”

  土壤是地球母亲珍贵的“皮肤”,也是农业的命脉所在,更是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日前,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工作已经完成,结果显示,一些地区土壤重金属污染仍比较突出,超筛选值耕地安全利用和严格管控的任务依然艰巨。

  “针对安全利用类耕地,主要采取农艺调控、替代种植等措施,如改种玉米等不易吸收重金属的农作物,降低农产品超标风险;针对严格管控类耕地,采取种植结构调整或者退耕还林还草等措施,退出食用农产品的种植。”生态环境部土壤生态环境司有关负责人表示,“农村环境保护与治理需要久久为功,生态环境部将重点针对详查发现的耕地土壤污染突出区域,加大力度开展耕地土壤污染成因排查及源头防治行动,配合农业农村部门推进耕地分类管理和安全利用,让大家‘吃得放心’。”

  “十四五”期间,生态环境部将联合有关部门,落实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要求,以京津冀、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黄河流域等为重点区域,以县为单元整体推进,以乡镇政府驻地、中心村等为重点村庄,持续提升农村环境整治覆盖水平,促进生产生活生态相融合,助力乡村振兴。预计到2025年,全国将新增完成8万个行政村环境整治,基本消除较大面积的农村黑臭水体。

  转变发展方式,厚积绿色发展动能才是根本

  农村环境要想实现根本改善,关键要转变农业农村发展方式。

  自改革开放至21世纪初,浙江从一个陆地资源并不富足的省份一跃成为经济大省,但也率先遇到了“成长的烦恼”,生态环境保护、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等方面的矛盾不断显现出来。电镀、造纸、印染等重污染、高耗能的乡镇龙头产业,虽然让当地农村和村民收入大大增加,但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乡村的水脏了、山秃了、垃圾成堆,农村环境问题严峻,人们的健康受到严重威胁。如何协调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如何统筹城乡发展?成为摆在浙江面前的难题。

  2003年,浙江开始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停下了重污染企业发展的脚步,开启了绿色生产模式,经过近20年实践,浙江以“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为主要抓手的农村环境整治取得了丰硕成果,农村整体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成了千万游客向往的美丽乡村,有力助推了浙江的乡村振兴,也为农村地区转型发展趟出了一条新路。

  除了消除工业污染,治理农业面源污染对改善农村环境、推动农村绿色高质量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农业面源污染主要来自种植业和养殖业两个方面,近年来,通过实施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等专项行动,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取得一定进展,但仍任重道远,面临既要还旧账、又不欠新账的双重压力,正是吃劲的时候。部分地区过度施用化肥农药的现象依然存在,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水平有待提升。

  “‘十四五’期间,生态环境部将配合农业农村部门,以钉钉子精神推进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生态环境部土壤生态环境司有关负责人表示,“在种植业方面,重点推动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在养殖业方面,重点实施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

  近年来,神州大地上,农村的“绿色成绩单”越发亮眼,绿色种养让农业的生态底色更加鲜亮。全国主要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覆盖率达到46%,绿色、有机和地理标志认证的农产品数量累计达到6.2万个。

  通过治理农村生态环境,越来越多地方的绿色发展动能日渐强劲。

  土生万物,水泽众生。土壤和水是人类文明产生、发展的根基,农业农村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建设美丽乡村,既是为老百姓留住鸟语花香和田园风光,也是为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添砖加瓦。

编辑:魏利洁 责任编辑:韦佩珊
点击收起全文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
返回顶部
正在阅读:中国乡村越来越美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手机看
扫一扫 手机继续看
A- A+